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未来5年,浙江村镇这样建!

原标题:未来5年,浙江村镇这样建!

“十三五”期间,浙江形成了一批村镇建设领域的浙江样板和浙江经验,并成为全国唯一对小城镇进行全面、彻底、全域整治的省份,受到国家相关部委高度肯定和兄弟省份学习借鉴。

到2020年底,共完成投资3286亿元,建成美丽城镇省级样板110个,达标城镇121个;

累计实施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1477个,11个镇34个村被列入建设部公布的全国美丽宜居示范镇村名单,总量居全国第一;

636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总量居全国第4;

胜利完成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全省1191个小城镇基本消除环境“脏乱差”现象,实现美丽蝶变;

……

近日,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了《浙江省美丽村镇建设“十四五”规划》,提出开展全域美丽城乡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建设中展现出村镇建设新篇章。

未来5年,浙江村镇这样建!

总体目标

高质量推动美丽县城和美丽城镇建设

实施“百县提质”工程,分类推动中心城市周边县向郊区新城转型、经济强县向区域节点城市转型、小县大城向名县美城转型。

实施“百镇样板、千镇美丽”工程,以三年为一轮,滚动推动美丽城镇建设,到2025年,实现600个次小城镇达到美丽城镇样板要求,同步开展美丽城镇星级命名工作。发挥都市节点型、县域副中心型城镇的带动效应,推动美丽城镇组团化协同化发展。

高水平推进县域乡村有机更新

实施乡村有机更新行动,系统推进“一统筹五更新”。每年选择1000个左右重点村开展有机更新,系统带动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集成打造10个左右美丽县城、美丽城镇、美丽乡村串珠成链、联动发展的新时代“富春山居图”省级样板区。

到2025年,新增创建500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覆盖率、出水达标率均达95%,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率达100%。完善“国家-省-地方”三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体系,重点推动传统村落五大片区集中连片保护利用。

未来5年,浙江村镇这样建!

美丽城镇如何建设,具体有哪些举措?一起来看看~

高质量推动美丽县城和美丽城镇建设

城镇村联动发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

实施“百县提质”工程。推进县城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升级。加快推进10个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创建,打造全国县城城镇化标杆。

着力提升加快发展县县城服务能级。深入实施“小县大城、产城融合、组团发展”战略,加快建设26个具有山区风情的美丽县城。

全面推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统筹“五美”建设,集成推动美丽城镇迭代升级

功能便民环境美,建设蓝绿交织的生态城镇。全面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生态本底。实现城镇建成区公共厕所500米服务半径全覆盖、行政村无害化公共厕所全覆盖。实现对外交通10—30分钟快速接驳、交通换乘无缝对接,对内实现自然村通等级公路。

共享乐民生活美,建设便捷普惠的品质城镇。鼓励统一开发与引进品牌开发商建设农房集聚区或居住小区。传承创新老字号,培育发展新零售。建设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大力推进健康村镇建设,建成省级健康乡镇400个、省级健康村4000个。因地制宜建设养老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以及医养结合、康养结合的综合养老服务设施,打造智慧养老平台。

兴业富民产业美,建设产镇融合的活力城镇。因地制宜培育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打造产业集群和创新创业平台,高质量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实现小微园、农业园、文创园等特色产业平台提质。产镇融合,构建产业与城镇互促共进发展格局。

魅力亲民人文美,建设古今交融的人文城镇。建设集文化传承、旅游休闲、特色商业等于一体的历史镇区、特色街区。开展功能修补与生态修复,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注重镇景融合,积极打造景区镇。

善治为民治理美,建设三治融合的智慧城镇。创新美丽城镇管理机制,实施管理职权强镇扩权、建设资金多元统筹、人才引进高质高效,形成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多元要素共同支撑保障合力。

高水平推进县域乡村有机更新

统筹县域城乡空间布局,绘好集约高效的“富春山居图”空间基底

优化县域空间布局。加快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做到“要素跟着人走、设施跟着人配”。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要区域、重要资源做好战略“留白”。

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开展农用地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和连片度,推动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积极稳妥、依法有序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专项整治。

全域推进城乡环境更新,绘好青山绿水的“富春山居图”生态图景

开展生态治理与生态修复。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治理,推进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推进城乡环境品质提升。实施“绿网编织”工程,打造见山见水、蓝绿交织的绿色城乡营造体系;以城镇周边为重点区域,推进美丽河湖、美丽田园建设,打造一批具有辨识度的大地景观。

深化推进城乡风貌更新,绘好田园诗意的“富春山居图”栖居图景

构建浙江模式。建立健全“县域特色风貌总体设计—村庄设计—农房设计”三级设计体系;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乡村有机更新范式。

打造“浙派民居”。持续推进农村困难家庭即时救助,加强农村危房源头治理。新建或改造一批功能现代、风貌乡土、成本经济、结构安全、绿色环保的新型现代宜居住房。

营造特色风貌。实施县域城乡风貌提质工程,连线成片推进美丽宜居示范村、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打造一批沿山沿水沿路、联城联镇联村的美丽宜居示范带、美丽乡村风景带,分级开展新时代“富春山居图”样板区建设。

系统推进城乡设施更新,绘好便民惠民的“富春山居图”共享图景

实施“三大革命”提质扩面工程。组织开展“污水零直排村”试点和“农村生活污水绿色处理设施”研究,创建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深化农村户厕和旅游厕所改造。

实施基础设施网络延伸工程。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和美丽公路建设,加快形成县城到重点镇、乡镇到重点村的30分钟交通圈,稳步提高200人以上自然村公路通达率。

实施公共服务均等化工程。深化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加快实现重点镇的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创建和重点村的公办等级幼儿园覆盖率100%。

协同推进城乡传承更新,绘好传古纳今的“富春山居图”人文图景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以浙西三江片区(桐庐、建德、兰溪)、浙西南山地片区(松阳、遂昌、龙泉、景宁)、浙南瓯江片区(永嘉、泰顺、苍南)、浙中盆地片区(永康、武义、龙游、缙云)、浙东山地片区(临海、仙居、天台)等五大片区为重点,推进省域传统村落集中保护区建设。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全面推进“百城千镇万村”景区化,积极培育发展休闲旅游、传统手工艺、民俗风情、乡土文化体验、民宿酒店、文化创意等特色产业,打造镇村联动、串点成线的文旅特色产业带。

集成推进城乡格局更新,绘好宜居宜业的“富春山居图”融合图景

构建宜居宜业的县域生活圈。构建覆盖周边行政村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以30分钟为可达范围,以县城或美丽城镇为依托,构建30分钟辖区生活圈,形成舒适便捷、全域覆盖、层级叠加的县域生活圈体系。

打造未来乡村试点。开展一批未来乡村试点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城市、城镇、乡村交汇,传统、现代、未来交织,生产、生活、生态交融的未来乡村,示范带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编辑:徐一嘉

相关阅读:
济南:室内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拟全面禁烟,含电子烟 欧盟与日本举行安全和防务磋商 聚焦海上安全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