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网评丨中日关系如何走出忽冷忽热的怪圈?
中国网评论员戚易斌
责任编辑:唐华李小华
近来,中日关系又起波澜。在对华议题上,日本政府故态复萌,不仅对中国海警船在钓鱼岛海域的正常巡航指指点点,极力渲染“中国威胁”,还在香港、台湾、新疆等中国内政问题上说三道四,扮演美国印太战略“急先锋”的角色。本月中旬,日本首相菅义伟还将访问美国,与拜登总统举行会谈。外界预计,“对抗中国”将是此次会谈的重要议题。这一系列动向都为中日关系带来了更多不稳定性。
4月5日,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同日本外相茂木敏充通电话时,要求日方遵守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作为近邻对中国的内部事务保持起码的尊重,“不要把手伸得太长了”。中方此番表态意在告诫日方客观、理性看待中国的发展,不要被一些对中国持有偏见的国家“带节奏”,更不要企图越过双边关系的“红线”。
过去一年,面对国际社会的种种变化,中日两国始终坚持维护共同利益和长远发展,深化了精诚合作。去年11月,王毅外长正式访问日本,中日双方达成多项共识和具体成果。疫情面前,两国政府、企业及民众均表现出通力合作精神,书写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佳话。
但双边关系的复杂性和国际局势的多变性,决定了中日关系的改善不会一帆风顺。菅义伟虽多次强调建立稳定中日双边关系的重要性,并明确反对组建“亚洲版北约”,但他上台不久,便推进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机制,加强日澳关系,大谈“中国威胁”,已然暴露了其对华政策的两面性。日方甘愿充当美国战略附庸,配合美方打压中国的行径,使中日关系的改善势头受挫,甚至面临倒退风险。
自1972年中日复交以来,两国关系就一直在忽冷忽热中左右摇摆。“冷”,是因为中日之间最为敏感突出的领土争端和历史问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日本企图修宪确立自卫队法律地位等行动也未曾停止。此外,美国从中作梗严重干扰了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而“热”,则是因为中日互为重要近邻和合作伙伴,拥有广泛共同利益和广阔合作空间。日本期待经济上的转机,中国正酝酿着发展机遇。近年来,逆全球化回潮、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两国面临共同压力。日本的对外经济战略聚焦“维护自由贸易体制与环境”,而中国已成为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主要推动者,这构成了两国的利益联结点与合作基础。
可以看出,“冷”与“热”的原因都具有持续性,二者的角力决定了中日关系的走向。如果两国领导人能够高屋建瓴,最大限度弥合和管控好分歧,不断扩大共同利益,进行更多维度、更有深度的战略合作,或许能够开启双边关系的新局面。
当前,互信不足仍是中日关系的短板。改善两国关系的关键在于增加互信,这要求双方必须坚定践行中日“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的政治共识,努力将其转化为两国民众及各层面的广泛共识,切实把这一精神落到实处、内化于具体政策之中,同时要逐渐恢复和加强两国各层级、多领域的沟通对话,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逐步有序恢复人员往来,以及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以不断增信释疑。
另外,中日还需积极促进两国战略合作升级,提升务实合作水平。双边层面,近年日本提出超智能社会“Society5.0”概念,中国也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课题,双方存在广阔合作空间。抗击疫情、推动经济复苏,是当前世界各国的共同愿望和迫切需要,也是中日两国的当务之急和加强合作的新交汇点。双方继续开展后疫情时期复工复产合作,潜力巨大,前景美好。
多边层面,去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说明中日两国在经贸领域具有共同的合作意愿和需求,也为两国在更广泛领域的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比如,在RCEP框架下,中日韩合力打造更高水平的三边自贸安排有望加快进程。同时,日本积极推动《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TP),中国表示愿积极考虑加入,这是中日合作的又一重要领域。如果中日韩自贸协定和CPTTP能得以继续推进,中日两国区域合作的舞台将更加宽广。
中日关系保持健康稳定,既是中日两国所需,也与国际和地区安全和发展息息相关。着眼长远、顾全大局应该是发展中日关系的正确态度。正如王毅外长所说,“中日关系要走向成熟稳定,需要保持定力,不受一时一事的影响”。作为近邻和世界第二、三大经济体,中日理应相互尊重、彼此信任,互利合作,努力走出忽冷忽热的怪圈,共同为本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原创文章,版权归中国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