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余世诚为石大学生讲述特殊的党史教育课

原标题:余世诚为石大学生讲述特殊的党史教育课

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广饶的这本《共产党宣言》在战火中一代代传承,它的保存和传播就是一曲传承信仰的颂歌。”3月28日,在图书馆(东馆)党史学习教育研讨室里,青年学生与远在北京的我校文史学家余世诚进行了一场视频连线。

余世诚为石大学生讲述特殊的党史教育课

余世诚虽已85岁高龄,但却精神矍铄、声音洪亮,胸前佩戴着闪闪发光的党徽。他通过现场展示广饶版《共产党宣言》和一系列革命烈士的图片,热情讲述了广饶版《共产党宣言》保存、传播中血与火的故事,为大学生们上了一场生动的特殊党史教育课。

研讨室里,大学生手中也有一本《共产党宣言》:水红色的封面上印着马克思的大照片,书名却误排为《共党产宣言》。1986年,时为东营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华东石油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前身)副教授的余世诚到广饶考察,一本《共产党宣言》吸引了他的注意,而“1920年8月出版”的版权页更让他怦然心动:“或许这就是最早的中译本,其出版日期要比保存在中国革命博物馆的版本再早一个月!”

此后,由华东石油学院、中共中央编译局、东营市政协、广饶县等专家学者组成的考察组对其进行一系列走访、调查,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了解了第一版中文版《共产党宣言》背后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这本《共产党宣言》不是静静躺了60年的一本书,而是在血与火的历史中走来的一本革命文献。”余世诚还原了这本书背后血与火的故事:

济南早期共产党员张葆臣在党内负责发行党刊,成为《共产党宣言》的最早收藏者。随后他转送给在济南从事革命活动的刘雨辉,刘雨辉回故乡刘集时,带来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的书,其中就有那本《共产党宣言》。刘集党支部的党员们,晚上经常聚集在党员刘良才家的北屋,在煤油灯下学习这本《共产党宣言》,入冬农闲时节,党支部举办农民夜校,这本书又成了刘良才等宣讲革命道理的好教材。在随后的15年间,《共产党宣言》经手数位革命者和党员,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将“禁书”多次转移保存在灶头、粮囤和房屋雀眼里……1941年1月18日这天夜间,日伪军千余人突然包围了刘集村,残忍杀害83位革命者和老百姓,全村500多间房屋被烧毁,一时酿成了震惊全国的“刘集惨案”。在这场惨案中,《共产党宣言》最后一名保存者刘世厚本已逃出村庄,看到全村一片火海时,担心藏在屋山墙雀眼中的《共产党宣言》被烧毁,冒着生命危险逆行潜回家里,在烈火中爬上屋山墙,救出了这本宝书。

“我想,刘集党支部的老一辈革命者,为了保存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不怕流血牺牲,用实际行动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每每讲到流血牺牲的革命烈士,余世诚都会激动乃至哽咽。

“想要加入中国共产党,就必须要学习《共产党宣言》;想要真正了解共产主义,就要好好学习《共产党宣言》。它是很好的入门导师。”余世诚在北京石油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前身)就读期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时起他便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了兴趣,读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著作就是《共产党宣言》。余世诚在研究生阶段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教育专业,毕业后的50多年间一直在学校从事党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余世诚喜欢把身边的党史故事放到课堂上,用鲜活的党史故事传授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将身边的党史故事搬上课堂,同伟大的党史相联系,同学们才爱听,老师也会更加投入。”教学的50年间以及退休后的日子里,余世诚把《共产党宣言》的故事讲给一代代青年学生听。他早年的学生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政课教师后,也在课堂上继续讲述《共产党宣言》的故事,“那天听说我的学生都退休了,我是真的老了喽!”

“年老精神不老,信仰永放光芒!”2020级大学生董凤云是听党史课中年龄最小的,2003年出生的她在一入学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如今已经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向余爷爷学习,追随党的脚步,永远跟党走!”

余世诚为石大学生讲述特殊的党史教育课

一堂生动的党史教育课,让青年学生尝到了“真理的味道”。他们在火热的党史学习交流中,从感人的党史故事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更加坚定跟党走的信念。“和余爷爷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让我们感受到了信仰与热爱的力量。”青年学生韩月阳当天更新了自己的微博:“这些故事在我心里扎下了根,我们会努力将这份信仰传承下去!”

余世诚为石大学生讲述特殊的党史教育课

相关阅读:
全国先进典型名单公布!福建13个上榜→ 台铁出轨事故已致51人死亡 涉事工程车司机自称“有拉手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