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丹心向春晖丨沪东公社:中国最早的社区服务机构

原标题:丹心向春晖丨沪东公社:中国最早的社区服务机构

“沪东本郊野之区,虽工厂林立而荒原满目。时有葛学溥先生者,闲步其间,目击现实,慨然有组织团体改进民生之宏愿。”谈及沪东公社的创建初衷时,曾担任沪东公社第六任社长的金武周如此说道。这个成立于1917年的社区服务机构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初,即使在抗战的艰苦岁月里也没有停止运作。它既是沪江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前身)所办的教学实验基地,更是中国第一家专业化的、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社区服务机构,中国的社会工作事业由此发端。

诞生于上海工业区的社区服务机构

沪东公社由沪江大学社会学系创始人葛学溥主导创建。葛学溥是美国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毕业生,1913年作为传教士来到中国,并于1914年在沪江大学成立了中国高校第一个社会学系(1915年改为社会科学系)。在教授“社会调查”课程的过程中,葛学溥指导学生在上海近代最大的工业区——杨树浦地区的东部搜集有关人口、住房、工业、教育等方面的资料,并制成图表,这是在中国大学中开展的最早的社会调查。

通过这次调查,葛学溥发现杨树浦一带工厂林立、人口密集,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都相当差,社会矛盾突出,这引起了他的社会关怀。1915年,葛学溥在沪江大学校内组织了一个“沪江社会服务团”,实施慈善救济活动,希望通过开展社会服务达到改正社会不良风气的目的。“沪江社会服务团”分社若干个小组,开展面向贫民的社会服务工作,如平民教育、文化服务等。1917年,葛学溥将社会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在杨树浦路1509号设立了一个社区服务中心,英文名字是“The Yangtze-poo Social Center”,直译为“杨树浦社区中心”,葛学溥给它起了一个很优雅的中文名字——“沪东公社”,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社区服务机构。

▲杨树浦旧景(拼版照片)。杨树浦电厂硕大的烟囱(右图)是杨树浦的标志

▲杨树浦旧景(拼版照片)。杨树浦电厂硕大的烟囱(右图)是杨树浦的标志

▲沪东公社旧址

▲沪东公社旧址

▲沪东公社职员合影

▲沪东公社职员合影

服务社区事业亦服务全民抗战

沪东公社初期作为一个社区服务中心,主要开展慈善救济、社会改良和大众教育活动。渐渐地,通过沪东公社这一平台,沪江大学基本上做到了实务工作、专业教育与学术研究的结合,即以大学为依托,把人才训练和社会服务结合起来。

沪东公社提供的大众教育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提供从小学到大学的正规教育;二是在杨树浦地区开办成人教育班、职工补习学校、纺织补习学校、平民女校和短期扫盲班等社区教育形式,也包括以社区居民为对象的宣传教育活动等。而后者可以看做是社区工作在中国的雏形。除教育之外,公社其他社区服务的形式也丰富多彩,包括民众图书馆、民众代笔处、民众食堂和民众茶园、民众同乐会、施诊所等。施诊所对社区及周边地区的“贫苦而无钱就医者”进行义诊,每天下午2时至5时开门应诊,上门求医者分文不取,并动员社会力量捐助患者治疗所需的药费。1929年沪东公社还创办了劳工托儿所,这是在中国开办的第一家托儿所。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沦为战区,几十万难民流离失所,从1938年1月至1939年5月,沪东公社就接收了1000多位难民。沪东公社的活动也随之发生变化,主要以直接参与当时的难民救济、难民教育活动和开设夜校、开办职业教育培训为主。为向成年难民提供学习一技之长的机会,沪东公社组织筹建职业培训班,并于1938年联合上海慈善团体联合会开设汽车专科学校,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总共办了8期,累计培训学生260多名,大部分学员后来转战内地开展运输服务事业,为全民抗战效力。

▲沪东公社使用的通俗教育读本

▲沪东公社使用的通俗教育读本

▲沪东公社篮球队

▲沪东公社篮球队

公社的“精神领袖”刘湛恩

沪东公社在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的过程中,大量使用了沪江大学社会学系的学生,使他们在实务操作中得到了训练。而且,沪东公社的历任负责人均为该系教师,这又促进了研究的开展。可以说,在沪东公社的发展历程中,沪江大学一直是其最重要的后方基地和物质支柱。

沪东公社所开办的各项事业能够维持下去,其经费一部分来自所办学校收取的学杂费,一部分来自社会各界的捐款,其中包括学校教职工的捐款。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和支持,“复兴难民收容所”就是在他的领导下开办的;他多次深入公社了解情况进行指导,成为公社精神上的领袖。刘湛恩给沪江大学制定的目标是“培养为社会服务并使自己和周围人具有良好的生活品质的人”“以增进社会幸福的方式谋生”,引导学生从事社会服务实践,培养社会服务精神。他的教育理念从对沪东公社工作的支持上就可见一斑。

1938年刘湛恩壮烈殉国,但处在“孤岛”的沪东公社并没有停止运转,其工作重心转移至市中心,业余教育的对象也由工厂工人为主转为商店学徒。公社于各商店集中区域办起多所学徒夜校,并在收费上给予优惠,由此吸引了大量学员,高峰时期人数达 1100余人。

1949年4月1日,沪东公社创办《沪东》双周刊。其创刊小言中如此写道:“沪东双周号今天诞生了。沪东公社是杨树浦工业区唯一的社会工作中心,三十年来它帮助了无数的劳工们获得知识、砥砺品格,更帮助了无数的贫苦者解决衣食、觅得职业,它是劳工们和贫苦者的朋友,并且永远是他们的朋友……”1952年,随着高校院系大调整,沪江大学被撤销,沪东公社也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参加沪东公社各类平民教育班学习的学员(局部)

▲参加沪东公社各类平民教育班学习的学员(局部)

▲金武周撰写的关于沪东公社的文章《沪东公社之回顾与前瞻》

▲金武周撰写的关于沪东公社的文章《沪东公社之回顾与前瞻》

注:金武周,我国30年代新兴的社会学研究开拓者之一。1929年公费留学美国哈佛大学,获三门学科博士学位。1931年回国后任教于沪江大学,教授社会学,兼任沪东公社主任。

素材支持丨档案馆

整理编辑丨董真张炜卢萧

排版丨穆昊宇

责任编辑丨王博

被指控涉所谓“共谍案”遭民进党当局调查,大陆学生与王炳忠等5人刚刚被判无罪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即将发布 多部委频繁发声透露什么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