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如果不听我的话,我就再搬石头砸自己”

原标题:“如果不听我的话,我就再搬石头砸自己”

“这些关税和制裁不仅没有达到目的,还损害了美国在东亚的长期利益。美国已经花费了6万亿美元在中东进行没有意义的战争,如今还要失掉东亚吗?”

24日,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马凯硕在《海峡时报》发表题为《拜登是时候结束特朗普的对华贸易战了》的文章,认为美对华加征关税和制裁措施未能达到其“目标”,拜登政府应尽快结束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发动的对华贸易战。

文章截图

文章截图

马凯硕近期在参加“哈佛亚洲会议美中商业关系专题讨论会”时发现,无论是“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的主席史蒂夫·奥尔林斯,还是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和威廉·柯比,都存在一个共识:特朗普对中国发起的贸易战没有帮助美国工人或消费者,没有减少贸易逆差,没有帮助美国经济。总之,贸易战完全失败了。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失败了,拜登政府为什么没有逆转这一政策?

“如果不听我的话,我就再搬石头砸自己”

拜登政府一位高级官员给出了一个答案:美国一直把贸易制裁和关税作为对付中国的杠杆。但马凯硕认为,于中国而言,美国这种“要挟”听起来很荒唐,就像是在说:“如果你不听我的话,我就会再次搬起石头砸我自己的脚。”

美国的学者则给出了另一个答案:美国国内政治氛围不对劲。斯坦福大学政治学博士伊恩·布雷默(Ian Bremmer)称,如果拜登宣布特朗普在中国问题上错了,那就意味着拜登要对中国“手软”了,那将是“可怕的国内政治风暴”。很明显,拜登对于美国“政治正确”的考量胜过判断何为明智的贸易政策。

马凯硕认为,这种考量违背了西方启蒙运动最宝贵的价值——“理性”。“理性”要求,在决定什么对社会有益时,绝不能依赖过度的情感、政治或宗教偏见,正是这种“理性”为大卫·李嘉图的西方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

马凯硕资料图。图源:Medium平台

马凯硕资料图。图源:Medium平台

马凯硕指出,正如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1985年在国会联席会议上发表的开创性讲话所说,“世界人民在历史上从未享受过如此高水平的生活。正是因为过去40年来,蓬勃发展的贸易,为人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改善命运的动力。”

因此,如果拜登政府真心想从为美国工人和消费者谋利益的角度思考对华贸易和经济政策,顺便在2022年中期选举中获得加分的话,就应该立即无条件地解除对中国采取的贸易制裁和关税。

那么,在美国国内不合理的政治偏见阻碍这一理性行动的背景下,美国的盟友应该怎么做呢?

马凯硕说,有两种选择:

第一种,直接承认无能,无力影响美国的政策;

第二种,帮助拜登政府摆脱困境,为其改变对华贸易政策提供辅助。明显,第二种选择更明智。

马凯硕指出,有两个国家可以在此间发挥关键作用:日本和澳大利亚。

“如果不听我的话,我就再搬石头砸自己”

为什么是这两个?马凯硕称,因为这两国都与美国有着最密切的安全关系。如果美国在该地区的政策失败,美国在经济上与东亚“脱钩”,这两个国家的损失也最大。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随着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全面进步协定》(CPTPP),在东亚地区越来越繁荣的经济生态系统中,美国的存在将越来越少。这对日本和澳大利亚这两个最依赖美国提供长期安全保护的国家都将是致命伤。

马凯硕指出,美国在东亚地区最重要的存在不应该是军事力量,而应该是经济影响力。“东亚未来发展的主流绝不会是航空母舰或隐形轰炸机,中美地缘政治竞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也绝不会是军事战争,而是经济和贸易的规模与范围。”

以东南亚为例。2000年时,美国在该地区拥有更大的影响力。以市场价值计算,当时美国经济规模是中国的8倍。2000年美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总额是中国的3倍多(1340亿美元:410亿美元)。

而到了2020年,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大。美国经济规模仅为中国的1.6倍,而且中国与东盟成员国的贸易额在大幅增加。

在这20年间,中国在2001年与东盟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将重点放在了经济领域;美国却花费了6万亿美元在中东打不必要的仗,把重点放在了军事上,从而犯下重大战略错误。

美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因忽视经济因素而削弱,同样的事情也会发生在东亚。

自相矛盾的是,美国如果想要增强在东亚地区的长期存在,最好的做法是同包括中国在内的本地区主要经济体加强贸易联系。

马凯硕指出,中国已和东亚地区国家深度融合,美国企图同中国“脱钩”只会导致美国和东亚地区“脱钩”;只有中美经济“挂钩”,美国才能和东亚地区“挂钩”。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美国的所有盟友都应该向美国发出一致的信息:请停止与中国的贸易战,不要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相关阅读:
半月谈评副处长送外卖:领导干部体验民生不易,方能换位思考 台媒:赵少康刚刚表态 “不会参选国民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