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从1斤几千元到数十万元天价 谁在炒作“疯狂的茶市”

原标题:从1斤几千元到数十万元天价谁在炒作“疯狂的茶市”

来源:工人日报

“疯狂的茶市”,谁在背后炒作?

阅读提示

近日,“一饼茶叶可以买一辆宝马”的话题登上热搜,由此引发媒体对炒茶的关注……人们发现,炒茶的人最终拿走了最大的利益,不少人被割了韭菜。对此,专家指出,以价格做杠杆来宣传茶叶不是好事,如此高价的炒作,非但不能给当地带来收益,反而会对品牌造成伤害。

对于茶市和爱喝茶的人来说,春茶上市是件大事儿。今年,茶叶再次上演疯狂爆炒的戏码。

日前,“一饼茶叶可以买一辆宝马”的话题登上热搜,引发了消费者和市场的关注。有业内人士指出,天价茶叶通常是“买的人不喝,喝的人不买”。

据了解,炒茶现象由来已久,各种茶叶几乎都被炒作过,尤其是普洱茶。在“炒茶人”运作下,它逐渐变成了“期货”“股票”类的产品。

天价茶是如何炒出来的?《工人日报》记者采访了炒茶人士、茶叶经销商、业内人士和专家等。

“天价茶”屡见不鲜

炒茶现象并非最近才有。20世纪90年代,1斤铁观音茶王拍出了3万元的价格;金骏眉最高时被炒到7万多元1斤。近年来,普洱茶成为“投资茶”“金融茶”中的代表,日前登上热搜的普洱茶一饼价格在28万元至32万元之间。

炒茶人士赵明新表示:“这在炒茶市场只是中等价位。目前,一饼‘班章六星孔雀青饼’价值84万元左右。”

北京朝阳区一茶叶店店主洪先生介绍,将茶叶进行奢华包装,给产品取个“花名”,编写漂亮的营销文案,制造“稀缺”“大师作”“非卖品”等噱头进行炒作,就可以推高产品价格,价格从1斤几千元到数十万元不等。

“更多的买家是用来送礼的,每逢茶季,老客户提前1个月就打电话把货预订好了。只要能开发票,他们一般不会深究茶品质量,包装大气上档次就可以了。”洪先生说。

据业内人士透露,以“牛栏坑肉桂”等稀有茶叶产品为例,其产区面积小、产量低、出品少,但市面上种种高价岩茶并不少见,稍微有点档次的茶店都有卖。“现在,有很多人在做仿制‘牛栏坑肉桂’茶的生意。他们通过收购普通肉桂茶或其他品种茶叶,经过焙火加工,贴上‘牛栏坑肉桂’标签,再以高价出售。”

“天价茶”的品质真的“赛黄金”吗?有业内专家认为,同一产区的茶叶,差距不可能太大。即使是古茶树,虽然其生长环境、养分汲取方面的确比茶园里的好,但口感和品质差距绝不会像价格这么悬殊得离谱。以价格做杠杆来宣传茶叶不一定是好事,如此高价的炒作,非但不能给当地带来收益,反而会对品牌造成伤害。

疯狂的“炒茶圈”

家住北京大兴区的赵明新炒茶已经两年多了。据他介绍,代码、K线、指数、建仓、做空、期货形成炒茶“一条龙”。在炒茶的圈子里,炒茶越来越像炒股。

有业内人士透露,炒茶的模式是大玩家控制上游产业链,垄断产业生产,炒作抬高价格,囤积陈年老茶,以此带动新茶价格上涨。他们通过拍卖,自卖自买对敲拉高,炒到后期,成品茶已经供不应求,就开始出现“期茶”。

“坐庄的大玩家自然是获利的最大者。他们通过精心筹划,有组织地出货,把经销商严格分级,控制其发货,然后炒家放量甩货,套取最大利润。到最后,人们发现,最大的利益被炒茶的人拿走了,不少人被割了韭菜。”该业内人士说。

北京马连道一家大益茶店店主黄先生介绍,对尚未上市的大益茶产品,炒茶圈子里衍生出了“期货交易”。投资方按照一个预估价格来进行交易,看好这款茶走势的人“做多”,不看好的人“做空”。

“一些线下店也会参与到炒茶客的投资中,有人买到茶后可以存放在店里,涨价后再卖出去,店里还能帮忙发货。”黄先生说。

消费者切莫陷入“炒茶”黑洞

黄先生表示,期货交易风险很大。“私下期货交易,双方都没见过面,也没有签订合同。很多10天、15天期的,等到最后一天对单时没有货,就跑路了。”

有炒茶现象就有崩盘情况。黄先生回忆,2007年上半年,由于天气干旱,云南普洱茶减产一半,于是大量的茶商前来抢购,价格也被不断哄抬。最高的时候,1斤普洱茶拍出了40万元。

“在市场加速提升的时候,就是大炒家逃顶的时候,紧接着很多中炒家也跟着逃。因为一旦没有大炒家左手倒右手的抬价,价格很快会自然回落。加之普洱的价格很高,消费基础动摇,价格回落。”黄先生说,在短短半年后,普洱茶市场就崩盘了,价格一泻千里,跌至白菜价。大量的茶叶加工厂倒闭破产,茶农们也损失惨重。随后的2013年,普洱茶以相同的“套路”经历暴涨暴跌,惨痛经历历历在目。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江用文表示,天价普洱茶的买家一是具备极高消费能力的人,二是投机炒作者,三是送礼人。“买的人不喝,喝的人不买”,这类消费容易滋生不正之风。

黑龙江朗信银龙律师事务所律师田宪策称,看似暴利的炒茶背后,是由一个个泡沫堆积起来的。“这种炒买方式不受合同法保护,风险极大。因为证据缺乏,导致很难维权。”

有专家指出,任何一个行业如果被炒作所绑架,都不可能真正获得健康发展,茶产业也不例外。茶叶产地政府尤其应有长远眼光,有效挤出茶叶生产、营销的泡沫,引导企业将本地茶叶的真实生态、真实价值告诉市场,而不是靠“讲故事”来跟风炒作。“茶叶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炒的,茶喝不炒才符合市场规律。作为消费者,理性消费是关键,不要盲目跟风,否则就会陷入炒茶黑洞。”

周怿

责任编辑:刘德宾

沙尘频发为哪般 5G无人驾驶卡车 在内蒙古极寒矿区连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