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池仁远:怕死不当志愿军,怕苦不走行医路 红色基因薪火行动

原标题:池仁远:怕死不当志愿军,怕苦不走行医路|红色基因薪火行动

来源:温州医科大学

“现在条件好了,一定要好好读书啊”,曾经听着不痛不痒的一句话,池仁远老师今天跟我们反复念叨了不下20遍。而他所经历的那些岁月,让这句话就像石头一样沉甸甸地压在我们心上。

▲左六为池仁远

▲左六为池仁远

1951年,抗美援朝的口号遍响全国,年轻人纷纷走上街头主动请缨前往朝鲜战场,年仅18岁的池仁远也不例外,随着浙江省抗美援朝医疗队到了战斗前线。

“毛主席发出‘抗美援朝’的号召后,国家需要我,我觉得很荣幸,我就是抱着准备牺牲的思想去朝鲜的。”虽已达耄耋之年,鹤发童颜的池仁远依然精神格外矍铄,跟我们娓娓道来那段岁月。

“一过鸭绿江,敌机就像在等着我们似的,在头顶上狂轰乱炸,救治只能在防空洞里进行。”防空洞里的光线很差,因为怕引来敌机,即便是晚上,也不敢点太亮。

池仁远当时是临床化验员,整天与几千名伤员的血液、尿液打交道,但他任劳任怨。而且在朝鲜,几乎什么医疗设备都没有,治疗条件非常有限。他倾尽自己所能,使这些最可爱的人减少一些痛苦。“那些战士失血过多,血库不足。我能蹦跶,恢复肯定要比他快。”有好几次,遇上用血紧张的时候,用简单办法鉴定血型之后立即为危重的战士输送自己的鲜血。

▲池仁远在抗美援朝战地

▲池仁远在抗美援朝战地

战火前线,基本的伙食供应也很难保障。“一天吃两顿都很困难,更别说什么一日三餐了,甚至渴了也没有水喝,全靠化了的雪水来解渴。”天冷的时候,有的伤员躺着直哆嗦,医疗队队员们还得挤出时间冒着危险去山上拾柴火用于取暖。敌军的轰炸几乎天天都有,十分密集,两个小时就又来了,随时有牺牲的可能。

“前线的战士最辛苦,被打伤后有些也会难以忍受巨大的痛苦,会哭、会闹、会骂人”,所以池仁远偶尔还提着把二胡到病区里慰问伤员们,为他们演奏或配合医防队里其他同志搞一场小型的演出。

▲第二排左五为池仁远

▲第二排左五为池仁远

在朝期间,池仁远立了三次三等功。他说:“对我来说,能够完成党和人民交与的任务,我就感到无比的荣光。”回想当时,老人感慨地说:“七十多年过去了,我们越来越觉得这段历史的珍贵,虽然有些共同作战的同志已不在人世,但他们的精神依旧与我们同在。”

是的,这段历史不但对这些亲身经历朝鲜战争的老同志们是珍贵的,应该说它对整个中国都是珍贵的,尤其对于我们这一代生活在和平时期的年轻人,更具有一种跨时代的教育意义。

▲池仁远为温医大学子扎上抗美援朝时所用军皮带

▲池仁远为温医大学子扎上抗美援朝时所用军皮带

▲池仁远为温医大学子扎上抗美援朝时所用军皮带

朝鲜战争胜利归来后,池仁远更深刻地认识到了生命的沉重,选择进一步深造,并于1958年就读于温州医学院医疗系,成为温医首届学生,当时学院路校区还未建成。1959年建造校舍,校址选在了农田上,9月20日奠基动工后,温州的天气还很炎热,乡间小路泥泞难行、苍蝇成群,池仁远和其他师生们在这样的条件下依然轮流参加工地劳动,什么活都干,铲土、挖沟、劈砖、砌墙、搬设备、拉仪器……终于在1960年2月新校舍胜利竣工。

读书期间,池仁远在学习之余还上山下乡参加了除“四害”,普查地方病、多发病,防止传染病、流行病等活动,充分践行了共产党员的使命和担当。1963年,经过层层筛选,他从177名毕业生从脱颖而出,成为了10名留校毕业生的其中之一。从此,池仁远肩挑诊疗、教学、科研三副重担。“我一定要把每一个病人看好才能放心下班,不然我的心就会半吊着。”池仁远对待病人耐心细致,从不计较时间,总是顾不上吃午饭,时常为诊治病人延迟下班,医治无数疑难及危重病例,从不收取病人“红包”。“救死扶伤是我们医生的职责,我们绝不能收取病人的钱物,要维护医院的名誉、党的形象。”甚至还经常自掏腰包帮助有困难的病人,在广大病员中享有非常高的声誉。

“只要病人有1%救治的希望,作为医生的我们都应当付出100%的努力,绝不轻言放弃,因为我们负责的是生命,你们一定要记住这一点。”池仁远说,这100%努力的背后,不仅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诊疗技术,还要有那一颗滚烫的医者仁心。所以即便是退休之后,还力所能及地参与各种医疗义诊活动,“有一份光,就发一份热。”他说。

临近挥手告别,池仁远老师又说:“你们这一代人无需担心吃穿用度这些日常生活问题,更要把精力放到学习专业知识上去,一定要好好努力,好好把握机遇,为病人、为社会、为国家作更多贡献。”

那时候我好像更明白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相关阅读:
吴春红谈终获314万余元国家赔偿:初步想法是盖几间房安个家 川东北15名选手同台竞技,那叫一个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