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白局少年”李书涵|用新生力量传承非遗文化
来源:苏州大学
李书涵也没有想到,自己能上综艺节目。
“有个学姐,我们是在策划拍南京白局纪录片时认识的,她后来把我推荐给节目组,我一想人可以让更多人知道白局,就去了。”在江苏卫视《一站到底·青创纪》的舞台上,他用南京白局,为观众们介绍南京的特色美食,原汁原味的曲艺使人感觉身临南京小巷。
白局究竟有多大魅力,能让这位02年出生的少年如此痴迷?
结缘南京白局,唱一曲金陵古韵
南京白局,是一门方言说唱艺术,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白局起源于明末清初,起初为云锦工人自娱自乐的产物,织锦房内一唱一答,打发工作的单调,抒发心中的情感。因为过去白局表演中不取报酬,叫白唱一局,故而称为白局。
“初中时一次和父母逛老门东,听到茶馆里的老人唱着曲,既像南京话又有许多听不明白,音节抑扬顿挫,一味觉得好听。”这是陆书涵与南京白局的第一次接触。
在高一一堂名为“声音的艺术”的主题课上,同学大多选择了动漫、电影配音,李书涵却想起了老门东茶馆里的曲调。机缘凑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白局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黄玲玲即将在新城中学做公益演出,他申请去旁听。“外地人初次听到南京话,都觉得冲,可是用南京话唱的白局,却这么婉转动人。这么好听的曲调,应该让更多人听到,了解一个不一样的南京。”
经过老师、朋友的辗转介绍,他和黄老师产生了交集。老师也欣赏李书涵对传统曲艺文化的热爱,经过两个月的考察,2018年5月23日,他正式成为黄玲玲老师的入室弟子,从此展开了与南京白局的不解之缘。
李书涵没有乐理基础,只能在训练上多下苦功。他每天要挤出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时间自主练习,每个星期天还要去剧场排练、演出。到了高三备考期间,虽无法参加排练,但他还是会反复听老师的录音唱练。班主任也担心过他这样会分散学习精力,而李书涵却觉得练习白局并不与学习冲突,反而是他放松的一种形式。剧团的老师们也时常与他聊天,像陪着他高考一样,给予了莫大的鼓励和关心。
说唱市井生活,为传承不遗余力
李书涵至今已参与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公益演出二十余场,南京博物院老茶馆非遗汇演三场等一系列非遗宣传演出。他坦言,观众大多是老年人,大多数游客只是听个新鲜,受众的局限,是南京白局面临的一大困境。他认为,承古兴今,创新剧本是必经之路,唱传统曲牌曲调,辅当代故事,才能吸引到更多的人。
相较于苏州评弹,南京白局的传承之路更为艰难。“苏州是一个融合的城市,评弹的内容多元化,表演形式高雅,保护得更好。南京白局来源于生活,只能口口相传,容易被忽视、被磨灭,以至于很多南京本地人都不知道有这种艺术形式。”
作为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李书涵正在利用专业知识,做白局曲牌、剧本等的文字整理工作,梳理白局体系。在李书涵看来,眼下正是传承非遗的好时代。“我们既有各种技术手段的支持,也有政府部门的充分重视,只是在流量飞快更迭的漩涡中,南京白局还是要避免去追赶‘网红潮流’,要找到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平衡。”
去年抗疫期间,他所在的南京金陵风白局曲艺团就结合这样的主题推出了新作《疫情过后春天到》,鼓舞了千千万万的人们,还有像《绣红旗》《红梅赞》等用传统曲牌创作的现代红色剧目,也备受欢迎。贴近生活,与时俱进,李书涵和老师们一起,用可能并不那么快的步伐,稳稳当当地探索着专属南京白局的推广之路。
目前,李书涵还在和学长一起策划将南京白局融入“苏州大学传统文化公益课堂”中,也将随“高雅艺术进校园”走进南京的小学,在中小学的课程中加入相关的艺术体验,开展“云课堂”等,让南京白局不只停留于口口相传,在孩子们的心里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正是青春年少,待未来徐徐展开
撕掉“白局”的标签,李书涵还是个热爱生活的活泼男生。他爱听音乐、看电影、玩桌游,也喜欢品尝美食。他在校辩论队积极练习,敏捷的思维和广阔的知识为他赢得“最佳辩手”的称号。他还为今后能更好地掌握不同剧目,开始学习演奏琵琶。“在曲艺伴奏中,琵琶的托腔功能,可同步弹奏演员的唱腔和过门,这能帮我加深对曲目的理解以及对技巧的掌握。”
问及有关未来的规划,李书源并没有那么笃定。眼下,他正计划着在20岁时考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证书,打一场酣畅淋漓的辩论赛,以及能完整演奏一首琵琶曲。
白局里的李书涵,身姿挺拔,衣衫清丽,日常中的李书涵,活泼温暖,热爱生活。我们期待在他的努力下,非遗文化能不再小众,南京白局能登上更广阔的舞台上,也有理由相信他会在接下来的大学生活中,收获属于自己的精彩。
苏州大学新媒体中心
图片:由采访者本人提供
文字:荣幸、周笑天、张东润
整理编辑:黄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