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每时每刻,这里都有来自大自然的惊喜!《光明日报》整版聚焦云南生态文明

原标题:每时每刻,这里都有来自大自然的惊喜!《光明日报》整版聚焦云南生态文明

来源:云南发布

编者按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于今年10月11日至24日在云南昆明举行。作为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COP15将制定《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这是继“爱知目标”后,全球新的1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山地,这里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更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富有成效的地区。

3月27日

《光明日报》“生态文明”专版聚焦云南

关注在红土高原上

人们为呵护每一处生境

每一个生灵所付出的智慧和汗水

一起来看

↓↓↓

每时每刻,这里都有来自大自然的惊喜!《光明日报》整版聚焦云南生态文明

每时每刻,这里都有来自大自然的惊喜

当北国还是春寒料峭

草木返绿的时节

地处西南的红土高原

却是山野苍翠、鸟兽活跃

一派生机盎然:

滇池边

3万多只来自西伯利亚的红嘴鸥

惬意地享受着春城的暖阳

会泽念湖湿地

1200多只黑颈鹤

从青藏高原如约来此闲庭信步

滇东罗平县

百万亩金黄色的油菜花竞相绽放

滇西南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13000多种热带植物尽情生长

澜沧县景迈山中

千年古茶林云雾缭绕、神秘幽深

德宏州盈江县内

几十年来首次拍摄到

棕颈犀鸟的惊喜尚未退却

同样珍贵的冠斑犀鸟

又飞到芒市城区市民家的窗户上小憩

……

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李学鑫摄光明图片

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李学鑫摄光明图片

在云南,每时每刻都有来自大自然的惊喜,不断有濒危动植物品种被发现,让这个蜚声海内外的“动植物王国”和“物种基因库”名不虚传。云南之所以能够成为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宝库,不仅因为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更重要的是当地居民的世代守护。尤其近些年来,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深入人心,三迤大地处处都有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共建的生态保护网,精心呵护着红土高原上每一处生境、每一个生灵。

行动拯救濒危物种

相关数据显示,云南虽然仅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1%,却囊括了地球上除海洋和沙漠以外的所有生态系统类型,各大生物类群物种数接近或超过全国的1/2。其中,高等植物19333种,占全国的50.1%;脊椎动物2273种,占全国的51.4%。不过,云南物种虽然种类丰富,但种群规模小、数量不多;生态系统类型多样,但分布面积小、十分脆弱,极易陷入濒危甚至灭绝的境地。于是,拯救濒危物种的行动在云岭大地持续展开。

每时每刻,这里都有来自大自然的惊喜!《光明日报》整版聚焦云南生态文明

云南迪庆香格里拉的滇金丝猴新华社发

作为全球性濒危物种,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数量仅为100余只,超过50%的种群栖息在高黎贡山保护区内,而且面临种间竞争、小种群遗传多样性丧失、生境隔离以及人为干扰等方面威胁,亟须开展抢救性保护。为保护高黎贡白眉长臂猿,近年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护局通过防控森林火灾、采用“影像保护”等新理念,杜绝了采集、盗伐、偷猎、放牧等人为活动;成立白眉长臂猿研究中心、保护协会和社区监测队,与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等联合组成灵长类动物研究队伍,在高黎贡山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监测;在高黎贡山和小黑山自然保护区建立4847公顷生物走廊带,改变了长臂猿等物种生境孤岛化和破碎化的状况,使得种群数量得到恢复增长……上述举措被中外专家评价为创新生态修复与近地保护方式的成功典范,保山市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白眉长臂猿之乡”。

作为世界上户外保存植物种数和向公众展示植物类群数最多的植物园,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发起成立中国植物园联盟,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进“本土植物全覆盖保护计划”。如今,植物园联盟已在1/3的国土疆域完成了78%的本土维管植物野外受威胁等级评估,发现6211种植物至少在一个地区的野外受到较严重威胁,各试点地区综合受威胁物种比例高达29.1%。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党委书记杨永平认为,该计划对补充和完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植物园综合保护中心还率先发起零灭绝和本土物种全覆盖保护计划,倡议并促成布龙和易武两个州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使西双版纳保护区面积由原来的14%增加到20.05%。”

据悉,“十三五”以来,云南省一共实施了120多个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项目,建成一批保护基地,华盖木、滇桐等67种野生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

穿行原始丛林“巡逻兵”

在云南高山峻岭的原始丛林中穿行着许多“巡逻兵”,他们虽然只是普通的森林管护员或村民,却用自己的汗水甚至生命守护着野生动植物自由栖居的天堂。

每时每刻,这里都有来自大自然的惊喜!《光明日报》整版聚焦云南生态文明

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护队员穿行于林间。新华社发

“道路狭窄陡峭,大家务必要注意安全!”近日,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高山密林间,怒江泸水管护分局生物多样性研究所负责人何贵品带领巡护队开始了新一轮野外巡护。此次,他与队员们要在泸水市洛玛村后山的保护区放置6台红外相机用于监测动物。3天的野外巡护中,白天,他们顶着烈日、冒着风雨行走在原始丛林;夜晚,就找一个山洞与周围的野生动物朋友共眠。

这是何贵品26年来的工作常态。每年,他有80多天在野外巡护,有时甚至要连续在深山老林里风餐露宿10多天。他曾参与怒江金丝猴野外调查,拍摄到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保护自然资源,就得像抚育幼小的孩子一样精心呵护,像照顾年迈的老人一样晨昏省定。”何贵品这样说。

在高黎贡山保山片区流传着这样一位护林员的传奇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蔡芝洪,20多年前,他常跟着老辈人进山打猎,过着靠山吃山的猎户生活;1998年,蔡芝洪从猎人变为森林守护员,这一守,就是22年。因为熟悉高黎贡山,蔡芝洪成为高黎贡山科研团队的得力助手,陪伴一批批科研人员把位于荒山野岭的蕨叶坪建成研究、保护天行长臂猿的重地。为了做长期的行为学监测,蔡芝洪和3名巡护员跟踪一个长臂猿家庭至今,源源不断地为行为生态学科研贡献第一手数据与资料。

2016年4月19日,蔡芝洪正在监测3只长臂猿时,暴风雨裹挟着泥土和石块形成一股强大的泥石流冲下山谷,将偌大的树木接二连三地吹倒。突然,一只小长臂猿被大风从树上吹到了地上——要知道,长臂猿是从不下树的,境况非常危险!蔡芝洪担心极了,一慌神跌倒扭伤了脚,但他仍强忍着剧烈疼痛,快速抱起小长臂猿帮助它重新爬上树,以便追随父母的脚步。

除了保护长臂猿,2011年以来,蔡芝洪还参与查获10余起偷捕盗猎案件,被救护的野生动物有巨松鼠、斑羚、短尾猴、野猪等。2019年,他因此荣获“桃花源巡护员奖”。

守护大自然带来丰厚回报

人们守护着动植物王国,大自然则给予人们丰厚的回报。如今的红土高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景随处可见。

初春,记者登上滇西南临近中缅边境的澜沧县景迈山。1180公顷古茶林苍翠奇秀,布朗族、傣族村寨在密林中若隐若现,营造出山林、茶树与村寨和谐共生的世外桃源景观。在景迈山,世居民族探索出“林中开垦、林下种植”的独特种茶方式并相传千年,形成了以古茶林为核心的森林生态系统和独具特色的民族茶文化。

“景迈山布朗族流传着一条茶祖遗训:留下茶树,让后辈子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此朴素的自然观,与我们现在所秉持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理念可谓一脉相承。”澜沧县委副书记、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局长杨春高说。

在丽江市玉龙县黎明乡黎光村,光森林就占到整个村子面积的80%以上;全村1370人中,傈僳族占到95%以上。过去,这里是一个深度贫困村,村民为了生计经常偷砍偷卖林木,森林资源一度遭到严重破坏。

为了打破这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最终导致“山穷水尽”的恶性循环,2015年,丽江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在黎光村实施了“生态保护与村寨银行联动项目”。“村寨银行引导村民保护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村民只有参与村里的环境保护项目,才能从村寨银行借款。黎光村12个村小组都有自己的环保项目,村寨银行支持这些项目,但每个村需要保护什么,不是村干部去要求,而是集体讨论决定,这是最重要的。”黎光村原党总支书记、黎光生态合作社理事长蜂金龙介绍。据悉,村寨银行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村民按户自愿等额入股,公益组织按1∶1比例的配比方式形成本金,全组参与项目的村民平均分三批等额借贷。

村寨银行实现了社区环境资源的制度性管理和日常性监督,使环境保护成为村民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和态度。受益于此,除了130多名社区群众实现在景区就业外,近7年来,当地还发放生态旅游反哺社区资金1327.2万元,极大地改善了社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减少了村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

创新云南的保护模式

今年3月3日是第八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当天从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传来一个好消息:绿孔雀种群有较大希望恢复和增长!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绿孔雀目前仅分布于云南省境内,种群数量近600只,属于极度濒危物种。近几年,通过加强对绿孔雀种群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并启动绿孔雀人工繁育和野化放归项目,云南各主要分布区的绿孔雀育雏活动正常,部分区域种群分布范围扩展明显。

除了绿孔雀,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黑颈鹤在红土高原上的安家之处也越来越多,从滇东北的昭通大山包,到滇东的会泽念湖,到滇中的寻甸县横河梁子,再到滇西北香格里拉纳帕海……与此同时,来滇越冬的黑颈鹤数量也逐年增多:去冬今春到会泽念湖过冬的黑颈鹤有1200只,而昭通大山包的黑颈鹤数量今年更是达到1500多只。“黑颈鹤数量只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重点,我们更关心每年到来的黑颈鹤年龄梯次,因为只有到来的幼鸟数量增多,才说明黑颈鹤的繁育是良性发展的。”寻甸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越来越多的珍贵野生动植物在红土高原繁衍生息,不仅因为云南保护机制的完善和各族人民保护意识的增强,还得益于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的不断创新。

“云南的四个率先举措,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引擎。”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王卫斌介绍,早在1993年,云南就率先在全国建立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制度,启动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试点,并于2014年实现省域全覆盖,有效解决了野生动物肇事造成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等问题;1996年,云南率先在全国探索建立普达措国家公园,颁布了中国大陆首部国家公园地方法规,形成了国家公园建设的云南模式;2004年,云南率先在全国提出“极小种群”保护倡议,启动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行动;2014年,云南又在全国率先出台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管理办法,理顺了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制。

随着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与模式的改革创新,保护成效日渐显现。如今,云南全省90%以上的重要生态系统和85%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亚洲象从20世纪80年代的150头增长到300头左右,滇金丝猴从2000年的1400多只增长到3000多只,黑颈鹤从1996年的1600多只增长到3000多只……

红土高原

正在成为

野生动植物的王国

和生物多样性的天堂

每时每刻,这里都有来自大自然的惊喜!《光明日报》整版聚焦云南生态文明

【环保笔谈】

遏制“生物海盗”需要专门立法

云南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生物物种资源丰富,对确保国家生物安全至关重要。2018年9月,云南率先制定和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地方性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2020年7月,《云南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促进条例》正式实施。

上述两个条例

虽然提到了生物遗传资源和生物安全

但只是一两个条款的原则规定

远未达到具体实施的程度

作为自然禀赋和生态资本,生物物种资源与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休戚相关。如今,全球竞争性优势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在对物种内生物遗传信息的认识、掌握和利用。个别发达国家常常通过“生物海盗”方式从发展中国家掠夺生物资源,经生物技术开发利用形成产品,再通过所谓的知识产权保护在发展中国家牟取暴利。

由于具有丰富的生物物种和遗传资源,云南的“生物海盗”现象频繁发生。日本人小岩屋敏主编的《中国蝴蝶研究》介绍了包括在云南等地非法偷捕的特有蝴蝶新种,总数超过100种,许多蝴蝶都被冠以日本名字,例如在云南丽江采集的绢粉蝶被命名为“龟井绢粉蝶”。这些被偷窃出境的新种蝴蝶一经国外学者发表论文,就堂而皇之地被当成这些物种的模式标本。

云南花卉产业发展30多年来,在国际花卉界拥有较大影响力,一些知名外资企业纷纷落户云南从事花卉进出境贸易。由于贸易管理上的漏洞和相关人员专业知识的欠缺,在进行合法贸易的同时,许多珍贵的野生花卉资源被夹带出境,造成种质资源的流失。根据调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把从山上收集来的野生花卉放到苗圃里种植一段时间,然后按人工繁殖的花卉苗木合法出口,其中以兰花中的石斛和兜兰为多——这些花卉很少能够人工繁殖,批量出口花卉中多为野生物种;二是把一些重要野生花卉谎称为人工栽培种类,利用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缺失骗取出口证明;三是把一些珍贵野生花卉的营养枝条掺到出口花卉商品中夹带出境。

基于上述两个条例框架,云南应该就如何具体保护生物多样性资源、高原特有珍稀物种和种质、基因资源等,进一步完善和制定法规和实施细则,开展生物物种和遗传资源的地方专门立法。其中,“生物安全优先”应是云南生物物种和遗传资源法治建设的核心,“生物资源利用”应是云南生物物种和遗传资源法治建设的重点,而“生态文化保护”则应成为云南生物物种和遗传资源法治建设的关键。在上述立法原则的基础上,云南还需建立专门的遗传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的获取和惠益分享制度,并包括“事先知情同意”“共同商定条件”“适度利用”“惠益分享”等具体原则。

2020年10月1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在第六章(“人类遗传资源与生物资源安全”)中,对生物资源的主权、调查、釆集、保藏、利用、对外提供、国际合作研究及分享权益等作出规定。

云南有必要根据该法的相关条款

针对生物遗传资源保护

和公平惠益分享

制定出更加具体和可操作的

实施条例或管理办法

以防止生物物种资源流失

维护国家物种主权

生物资源安全

和生物多样性

每时每刻,这里都有来自大自然的惊喜!《光明日报》整版聚焦云南生态文明

【留住乡愁】

小果村的大漆树

很多年以后

我才知道洱海源头茈碧湖西岸

那个生我养我的小村子

是因为几棵大漆树而得名的

村子名叫小果,中心长着四五棵大漆树,差不多每一棵都是六七人合抱。枝繁叶茂,巍然苍劲,远远看去如同几堆巨大的绿云,将三两村舍隐逸其中。每岁春来,枯寂一冬的树枝像是突然醒了,团团簇簇的小花蕾缀满枝头,接着绿叶发出,层层叠叠、细细密密;到了秋天,就成了一片嫩黄、一片深红,最终随着冬风飘下,夹着一串串小果子,落得满地都是,但很快就被老奶奶扫在一起,然后迈着蹒跚的步子一篮篮垫在圈底,沤成肥料施到田里。丰收时节,小果村从坡头到坝尾总是瓜果飘香。吃着香甜的洋芋、南瓜和玉米,哼起那句不知流传了多少年的歌词“千年大树结小果”,我总感觉那就是大漆树的施予。

几棵漆树都长在坡地上,高二三十米。树下路边的低洼处有口老井,另一侧的土岗上是一座古寺。于是这里时常人流聚集:老人们喜欢在这儿纳凉聊天,收庄稼的要在这儿稍事歇息,做买卖的会在这儿吆喝几声,出远门的要到寺里磕头许愿……那些对于神灵的祈愿同时也是对大漆树的祈愿——在人们的心中,它早已成了护佑一方的神灵。

村人挑水洗菜自然也要来到树下。记得每每春节临近,母亲便乘夜蒸好米,让我端上一筲箕到井边漂洗。夜深人静,我踏着月色来到井边,胆怯中不敢弄出一点声响,匆匆漂洗完便一溜烟小跑回家,一头扎进被窝。第二天起床,母亲已打好一筐饵块回来,喷鼻的米香夹着井水的甘甜,那是我永远无法忘记的乡愁味道。

没人知道这几棵漆树的年龄,但村人的谈笑中保留着不少清晰的记忆:“分田那年,大队里把寺北房划为民居,西大殿改成牛圈,树上那颗钉子就是用来拴牛的”“下大雪那年树被压断了一枝”“大暴雨那年,西大殿房脊倒塌又压坏了一股”……可不论岁月如何更迭,几棵大漆树始终那样挺拔苍劲。我清楚地记得,最后一次爬到树上骑马时,自己十岁,摸着粗糙干裂的树皮,突然从心底生发出一种无端的敬畏。两年后,我考上县里的中学,从此就和漆树渐渐疏远了。再后来回家,看到县里林业专家下来挂牌子,才知道漆树又名黄连木,而这几棵漆树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九百年。

树大成荫,自然也就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鸟儿在树上做巢,松鼠在枝头跳跃,牛儿在树下欢哞,小鸡在地面刨食,溪水在树旁长流……清晨,村子在鸟鸣中苏醒;夜色黑透,枝顶还有夜莺、青鹅和猫头鹰鸣叫。我至今没有见过青鹅的模样,大人们说它和母鸡差不多大小,秋来就栖在大漆树上,并且只会在放晴的秋夜里鸣叫。于是,它就成了喻示丰收的吉祥鸟,而村里也就多了一句俗谚:“青鹅叫,粑粑好比肉味道!”

如今生活的城市

秋夜里偶尔也会响起一两声青鹅的叫声

小果或许只是它迁徙路上的一个小小驿站

但我始终相信那冷傲的鸣叫声里

会有大漆树的果粒清香

一声声刻印在游子的心底

……

撰文:张勇尹仑尼玛北雁妮玉才

编辑:王希曌

相关阅读:
起底湖南黑老大“文三爷”:银行卡随便能刷六七十亿,花两千万策反协警 陕西省昨日新增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来自苏丹和阿联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