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京报:拿“老婆改嫁孩子被虐”做警示,真的没必要

原标题:拿“老婆改嫁孩子被虐”做警示,真的没必要

提醒注意安全施工有1000种方式,可涉事人员偏偏选择了“羞辱性极强”的那一种。

文/辛平(媒体人)

▲涉事宣传画。图源网络

▲涉事宣传画。图源网络

“孩子因为爸爸在工地不注意安全导致事故”“他的妈妈和别的男人结婚,那个男人打他”“还花他爸爸的抚恤金,并且嘴里还骂他爸挣钱不要命”。

这两天,某地地铁工程项目部的一则安全宣传画引发争议,网传照片显示,宣传画上写着上述内容,还配上了男子打小孩、数钱的画面。

该漫画一经曝光,便在社交平台引发争议。3月21日,当地居委会表示,施工方是为提高工人安全意识才展示这幅漫画,现已撤下换成相关安全法规讲解的海报。

安全生产大于天。施工方为了提醒工人注意施工安全,立牌警示,本没什么不妥。

但安全宣传再怎么玩“花样”,宣传方式本身也该“安全”。这次事件中,涉事警示语之所以引来不少质疑声,究其原因,就在于“不安全”——带入了不当三观。

对施工工人说,“你若在工地不注意安全,你妻子孩子以后怎么办?”这或许没问题。可非要用妻子改嫁、孩子被家暴等情况强调“后果很严重”,在孩子被家暴跟施工不安全间强行建构起某种因果关联,就有些过了。某种程度上,这何尝不是对施工人员及其家人的羞辱?

可以说,提醒注意安全施工有1000种方式,可涉事人员偏偏选择了“羞辱性极强”的那一种——拿妻子改嫁跟孩子被虐说事。

在这里面,不管是妻子还是孩子,都沦为了工具人式的存在:为了警示工人,她(他)们是可以随意改嫁、随便被虐待的对象。为了达到以“羞辱”来震慑的效果,这些“家庭变故”似乎都不需要足够的行为逻辑支撑。

都知道,妻子改嫁、孩子被虐,对很多男性来说,都是不能承受之羞辱。

不可否认,不安全施工,很可能要为之付出代价。这份代价“最坏的可能”也许不堪设想,即便如此,在“应然”的代价里,肯定不应包括“妻子改嫁、孩子被家暴”这样的羞辱选项。

更何况,拿“打孩子”之类的情节警示不安全施工,很容易让人解读出“你施工不安全,你儿子就会被家暴”的意味来,似乎二者有着对应关系。

但就算孩子父亲在施工问题上没守住安全规范,那他应该承受的,也是与其错误对应的代价,而不是“孩子被家暴”这类恶果。如果其孩子真的被家暴,那核心问题也不在其父亲不安全施工,而在于施暴者。

正因如此,安全警示漫画中拿“妻子改嫁、孩子被虐”作为“不安全施工”的后果,虽然像是个段子,但难免让人觉得不适,让人觉得那是“为羞辱而羞辱”。

▲此前网络热传的“恶搞”宣传画。

▲此前网络热传的“恶搞”宣传画。

值得注意的是,在网上,不少网友认为,跟教条枯燥的警示语比起来,这样的“狠话”生动有力多了;还有人觉得,有用就行了,管他合不合适。

警示语“玩些花样”当然没毛病,但无论是“情在婉处求,意在曲中达”,还是直观表达,都得用道理讲道理。设置合理的“警示性情境”也行,但要避免跑偏。

换句话说,安全宣传当然可以有“花样”,但这个过程中,起码要遵循最基本的常识性准则,羞辱施工工人,真的没必要。

类似的施工安全标语,此前也曾出现过——“从前有位同事,高空作业没有系安全带,后来……他的儿子改姓了王”。拿“隔壁老王”“绿帽”的梗说事,也是极具羞辱性。本质上,这不只是“毒舌”,更是逾越了文明分寸。

说到底,安全宣传类标语可以玩“花样”,但不能跑偏了,不能动辄设定羞辱性的“后果”去敲打施工工人。毕竟,施工工人也有尊严,他们不该成为戏谑性段子里的被打趣对象。

责任编辑:武晓东 SN241

经济学家:2021年中国经济持续恢复,但不宜盲目乐观 常州市武进区:多措并举监管村级小微权力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