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课后延时服务,重庆破解“三点半难题”

原标题:课后延时服务,重庆破解“三点半难题”

来源:重庆发布

小学生下午3点半左右放学

而多数学生家长在5点才下班

其间的“空当”

孩子去哪里,谁来管?

重庆如何解决“三点半难题”?

效果如何?面临哪些困难?

一起来看

课后延时服务时间,学生在踢足球龙帆摄

课后延时服务时间,学生在踢足球龙帆摄

1408所中小学开展服务

惠及145万名学生

“‘率’,‘率领’,‘率土之滨’……”3月3日下午5点20分,两江新区天宫殿学校四年级4班教室里,7名学生正跟着语文老师李瑛大声地朗读生字。

“这是我们班课后延时服务的第三节课,这7名学生参加了第三节课后服务,在学校待到6点,直到家长接他们回家。”李瑛说。

“有了课后延时服务,孩子可以在学校老师辅导下做作业,还参加了阅读社团,和同学一起分享读书的乐趣。我没有能力辅导作业,学校的课后延时服务解决了我们的大难题。”该校校门口,两位家长这样说道。

重庆市教委提供的数据显示,渝北、江北、南岸、九龙坡等30个区县已先后在中小学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参与学校共计1408所,惠及145.6万名学生。

既有作业辅导

也有特色兴趣课程

重庆不少中小学不满足于“有”,还因地制宜,推出各具特色的课后延时服务,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3月4日课后延时服务时间,江北区滨江小学五年级1班的学生们在老师指导下,参加读书活动。

校长吴明地表示,学校有880余名学生,流动人口子女占90%左右。学校针对实际情况,分年级、分时段开展以作业辅导为主、兴趣特长课程为辅的课后服务,对学生及时进行作业辅导,帮助他们进一步消化和巩固课内知识,并在他们完成作业之余,组织参加读书、合唱、排笛、趣味英语等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重庆其他中小学校也因地制宜,自主设置了“特色化”“菜单式”服务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比如,沙坪坝区南开小学开展作业辅导,以及书法、棋类等特长学习,多维度多层次挖掘学生成长潜力。

学校师资、设施

难以满足全方位服务需要

天宫殿学校学生正在参加社团活动龙帆摄

天宫殿学校学生正在参加社团活动龙帆摄

尽管课后延时服务得到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广泛称赞,但课后服务仍面临一些难题。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小学老师这样说:“课后服务开始后,我们老师的工作量加重了。”

一位学校负责人表示,课后服务中的艺术类课程举办面临专业教师不足、社会资源购买服务成本高等难题。

此外,一些学校因为条件有限,教学场地、教学设施设备虽已最大化利用,但仍不能满足课后服务的需要。

个别家长对学生学习持过于功利化态度,“娃儿到了小学高年级,可能就不会让他再参加学校开设的兴趣类课后服务了。”

服务内容应重点围绕

素质教育进行

“中小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值得点赞,但还需在相关细节和问题上思量周全。”重庆市教科院初教所所长康世刚建议,课后服务的内容应体现素质教育要求,这样才能真正为学生服务,为家长减负。

康世刚表示,可进一步挖掘社区、高校、社会机构以及学生家长等方面社会资源,形成合力,构建以学校为主、社会多方参与的小学生课后服务体系。

对此,也有校长表示,可以将社会力量引入校园参与课后服务,但机构如何选取、谁来为学校购买服务买单、如何避免社会机构‘以服务校园之名,行商业培训之实’等问题,需要教育管理部门细细考量。

严禁增加学生作业量

和加重课业负担

如何让学生“留下来”“留得住”“有效果”?事实上,市教委早在2019年便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提出了重庆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十严禁”:比如,严禁把课后服务演变为学科类集体教学、集体补课或奥数等竞赛培训;严禁增加学生作业量和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严禁以开展课后服务为名,将学校资源提供给社会培训机构作为经营场所等。

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完善课后服务管理机制,加强质量监管、过程监管、经费监管、安全监管,严禁违背学生、家长意愿开展课后服务。

相关阅读:
国家文物局调研三峡库区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加强三峡库区历史、考古研究 张文宏用两个例子警示:疫苗接种不到位 或有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