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天津推进智慧法院建设 让司法服务“触手可及”

原标题:天津推进智慧法院建设让司法服务“触手可及”

2020年,天津法院加快推进智慧法院建设,通过一年的努力,实现立案“不打烊”,审理“云端见”,执行“不掉线”,让人民群众感受到触手可及的司法服务。

“互联网庭审模式不会让案件当事人因所在地区疫情防控或者其他因素,导致案件处理流程出现拖沓的情况,给我们节省了很多成本。”申请人代理律师,上海瀛泰律师事务所律师王雁告诉记者,“比如说质证,还有笔录签署,扫描一下二维码,我们就可以在手机上弹出一个委托代理人签署的框,直接可以在手机上签署,非常便捷高效,并且庭审效果也没有任何区别。”

王雁作为申请人代理律师,是天津海事法院开展互联网法庭以来,众多受益人之一。审判长郭建君向记者介绍这起撤销仲裁裁决案时说到,“案件的申请人是一家郑州的公司,代理律师身在上海,被申请人则是一家北京的公司。法庭上只有审判长、审判员和书记员,大家通过视频语音与申请人、被申请人连接。一个小时就顺利完成了双方举证质证、答辩等程序,非常方便。”

作为京津冀地区唯一一家海事法院,天津海事法院受理案件范围呈“长臂”状,南至河北省与山东省交界处,北至河北省与辽宁省交界处的延伸海域,包括海事侵权、海商合同、海事执行等案件。超过85%的案件当事人来自全国各地以及非洲、亚洲、欧洲和美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2020年开始,天津海事法院加大力度推进智慧法院建设,通过互联网开庭、调解、办案,提升审判执行质效的同时,减轻当事人的诉累。

“今年1月底,有一个香港公司申请诉前扣押船舶的案件,案件的当事人是香港的船东,被申请人是一家外国的船舶公司。因为扣押船舶的时间非常紧迫,如果按照常规提交材料的方式,很可能导致其在港口装货完毕并顺利离境,那样的话,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就得不到保障了。”天津海事法院告申庭庭长郭建君向记者说到,“智慧法院带来了红利,我们运用高度信息化方式,采取境外身份认证的系统,通过视频的在线录音、录像等手段,十几分钟就完成了整个流程,非常快捷。”

为了让智慧法院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天津法院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诉讼服务的深度融合,满足了各方诉讼参与人的需求,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审判的温度和速度。“天津移动微法院”就是其中一个创新之举。

记者了解到,移动微法院基于微信小程序,利用人脸识别、电子签名、实时音视频交互等技术手段,实现了民事、商事案件从立案、证据交换、诉前调解、移动庭审到执行立案等全流程在线流转,最大程度方便百姓。

前不久,本市某公司因和北京的一家公司发生合同纠纷,按照法律规定,应当是由被告公司的住所地北京海淀法院管辖,但当时受到疫情影响,当事人不能到海淀区去申请立案。“当事人来到我们这提交立案材料,希望协助他把这些材料传到海淀法院,我们随即进行审查并予以立案。跨域立案,现在已经覆盖到全国,它可以在全国中级、基层法院甚至人民法庭提交立案材料,审查之后予以立案。”市一中院告申庭副庭长卢磊说,“通过‘移动微法院’,几分钟就完成了立案程序,非常简单。”

今年,天津法院将全面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完成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律师服务平台、12368诉讼服务平台、网上保全平台、电子送达平台、道交一体化平台等十大平台建设。“通过建设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切实提升天津法院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能力水平,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市高院技术处张兴介绍说。今后,天津法院还将积极探索智慧诉讼服务新模式,更好满足群众的司法需求。

相关阅读:
受高校返校时间推迟影响 河北省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推迟至5月底 办健身卡设7天冷静期,北京市这项新规征求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