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因为同一个原因,这几家企业被央视“3·15”晚会曝光
在央视“3·15”晚会上,科勒卫浴、万店掌、前程无忧、智联招聘、猎聘等知名企业的一些经营行为被曝光。曝光的原因都很相似,那就是在收集和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中存在违规之处,给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潜在风险。
一般来说,性质足够严重、危害后果足够大的市场违法违规行为,才“够格”登上一年一度的“3·15”晚会。所以有人可能要问,采集人脸信息、贩卖个人简历,这难道是很严重的违规行为吗?
人脸信息是否重要?要不要特别保护?回答这些问题,要先看具体环境。在传统的熟人社会里,人们低头不见抬头见,彼此之间互相熟悉、知根知底,所以人脸根本就算不上敏感信息,不需要也很难进行特别保护。在匿名的陌生人社会里,大街上、马路上一张张擦肩而过的脸,似乎也没有必要特别保护。但在人脸识别技术快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每张脸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生物特征,因此人脸成为消费者个体独一无二的标识,也成为众多个人机密信息的密钥。当消费者走进一家商场,他们的脸部生物特征就被商家采集储存,这种行为就有可能带来巨大的风险。当人脸信息被商家采集之后,在技术存在漏洞、法治不够健全完善、伦理规范也相对薄弱的情况下,信息被滥用的可能性很难完全杜绝。那扇若隐若现的“恶之门”里潜伏着什么呢?也许是个人行动轨迹被跟踪监控,也许是个人银行账户等机密信息的“钥匙”落到了不法分子手中。凡此种种,都可能使当事人的财产安全乃至人身安全,因此而置于危险之中。
在传统的熟人社会环境里,人们通常也不会刻意保护自己的一般性个人信息。有人甚至把一些比较隐私的事情,比如收入、经济状况都主动告诉别人。但在网络环境里,个人信息的泄露很容易带来麻烦。网络是一个典型的陌生人社会,参与成员具有高度的匿名性。在信息畅通无阻、快速传播的网络空间,如果不加以严格保护,人们就永远不知道自己的私密信息将落到谁手里,他们将拿来干什么。招聘平台收集了大量求职者的详细信息,当他们允许这些信息被低价贩卖,求职者就有可能掉进防不胜防的诈骗陷阱。一些研究者通过消费实验发现,在外卖、网约车、机票预订、酒店预订等领域都存在大数据杀熟现象。究其根源,当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消费信息被收集、泄露、滥用,企业就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对消费者信息进行深度分析,消费者的经济状况、消费偏好、消费习惯,乃至某项消费需求的紧迫程度都会被精准画像。他们的消费需求,因此有可能获得一个“量身定制”的定价。这个定价既有利于促成交易,也可以保证商家获得最大利润。“神不知鬼不觉”,消费者在交易博弈中就已经处于不利地位,经济利益就受到了损害。
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我国的网络经济就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深深渗透了消费者的衣食住行各个领域。人们甚至只要借助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解决大部分的消费需求。然而,与技术进步和新经济业态的发展速度相比,很多消费者的思想观念都跟不上时代步伐,社会的伦理规范也远远滞后,由此滋生了一些行业乱象。从“3·15”晚会曝光的案例来看,一些行业企业侵犯消费者权益的程度可谓触目惊心。此次被曝光涉嫌提供人脸识别产品解决方案的万店掌公司,其客户就遍及服装、快消、医药、数码、汽车、教育、美妆等多个行业,其中不乏家喻户晓的知名企业。相关企业侵犯消费者权益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良好市场经营秩序的建立,既需要通过完善法治建设来提供外在约束力,也需要形成行业伦理来提供内在的自我约束力。在网络经济领域,违规企业的违法成本偏低,消费者被侵权之后维权成本偏高,这些都有待更加健全完善的法治环境去解决。除此之外,网络经济领域还需要建立健康的伦理规范,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既要帮助消费者认识到个人信息的极端重要性,加强自我保护,也要促使企业对消费者权益秉持一颗敬畏之心,自我约束经营行为,切实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安全。
栏目主编:封寿炎
文字编辑:封寿炎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徐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