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住鲁代表委员热议科技创新 “十年磨一剑”精神如何激发

原标题:住鲁代表委员热议科技创新“十年磨一剑”精神如何激发

来源:大众日报

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科技创新着墨颇多。尤为令人瞩目的是,报告提出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如何更好地激发“十年磨一剑”精神,住鲁代表委员展开热议。

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在今年中央本级支出继续安排负增长,进一步大幅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的情况下,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远高于GDP增长预期——政府工作报告这一部署安排,传递出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的强烈信号。

只有“基础强”,才有“应用强”。联泓集团董事长、联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郑月明代表认为,之所以提出“十年磨一剑”精神,是因为我们的创新能力正处在发力超越的坡道上,解决“卡脖子”问题,必须回到基础研究领域,正视核心技术研发周期长、投入多、风险高、难度大的特点,面向未来十年发展前瞻布局、超前安排。

郑月明以公司所处的新材料产业举例。新材料是“十四五”期间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新兴产业。在新能源材料方向,联泓新科是中国EVA光伏膜料的主要生产商之一,公司率先开发出的EVA光伏膜料打破了国外垄断。但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是:光伏胶膜的主要原材料之一聚烯烃弹性体(POE)目前全部依赖进口,EVA光伏封装膜料对外依存度达65%-70%。“当前,我国很多产业在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存在短板,归根结底还是基础研究能力相对不足,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势在必行。”

研究型大学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代表表示,山东大学的数学、化学、材料学等历史悠久、基础扎实。近年来,华为集团与学校数学、密码学、材料学的专家们科技合作日渐紧密,医学学科近年来在《自然》杂志等频频发文,势头强劲。下一步,山东大学将把积极参与国家基础科学研究计划与双一流建设密切结合起来,与大力引育杰出人才密切结合起来,与培育“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密切结合起来,弘扬“十年磨一剑”精神,力求在基础科学研究上有新突破,为应用研究的突破创造更好条件。

以“揭榜挂帅”突破“卡脖子”技术

科学没有平坦的大道,在基础研究、核心技术的探索中,布满暗礁险滩。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改革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式,推广“揭榜挂帅”等机制。去年底,山东通过揭榜制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山东钢铁集团联合莱钢集团等对“高品质大单重特厚钢板”“海洋工程用特种钢板”两个项目成功揭榜,目前已进入实施关键阶段。

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侯军代表认为,“揭榜挂帅”机制瞄准国家和行业重大战略需求,围绕产业链上下游的技术堵点、痛点进行“张榜”,由企业牵头整合高校和科研单位组成创新联合体进行“揭榜”,是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路径创新。“张榜者”明确攻关目标和攻关任务,“揭榜者”瞄准关键核心技术重点攻关,达到更加精准调动社会各界创新要素,实现技术突破的目的。侯军表示,山钢将加快推进两个揭榜项目实施,集中优势力量突破“卡脖子”技术。

盛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国家乘用车自动变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苏成云代表认为,即便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源头创新,也不能忽视“市场意识”,要实现技术突破转换为自主可控,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上下游协同创新体系,既要实现从“0”到“1”,也要在实现从“1”到“100”的过程中协同发力。“只有经得起市场风雨‘洗礼’的关键技术创新,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

打好“组合拳”做好“加减法”

科技创新要走到前沿,需要一批队伍攀登“科学险峰”,而这批队伍,也需要稳定的补给来“保驾护航”。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落实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政策,完善项目评审和人才评价机制,切实减轻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使他们能够沉下心来致力科学探索。

“科技创新是个漫长的过程,科研人员要耐得住寂寞。”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名誉院长麦康森委员认为,当前,还需加快构建突出科学精神、创新质量、服务贡献的科研评价体系,推进科研管理和评价改革,尽量减少科研人员频繁汇报、考核、报销等不必要的负担。“另一方面要更加严明管理,提高科研人员财务、学术不端等违规违法成本,防止出现‘一抓就僵,一放就乱’的问题。”

“减负”的同时,也要做好“加法”,让科研人员敢于“十年磨一剑”。樊丽明介绍,山东大学大力改革人才评价体系,坚决破除“五唯”,增设应用型高级岗位,改革科技成果权益分享政策,提高科技人员收益分享比例等等,有效调动了科学家创新转化的积极性,近两年有10余项千万元级的成果落地。

实际上,在科研人员的收入激励上,近年来我省已经出台政策,支持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对高层次人才实行协议工资制、年薪制和项目工作制等,也允许事业单位建立和发放突出贡献奖,加大对创新人才的绩效工资倾斜力度。“政策创新力度不小,但有些用人单位在实践中放不开手脚。”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梅建华代表说,这既有“认识模糊”的问题,也有单位考虑“内部平衡”等因素持稳慎态度问题。“今后要抓好政策落实,指导用人单位用足、用好政策,让更多高层次创新人才受益,使他们能够沉下心来致力科学探索。”(记者张春晓赵丰)

陈薇委员:坚持科技自主创新 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11+4! 合肥工大本科专业建设再获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