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家风故事|外公与桥

原标题:家风故事|外公与桥

人性的美丽,源于人的内心,源于朴实的行动。

——题记

小学时光,我和妹妹都是在外公家度过的。外公家附近有一座不知名的小桥,我觉得外公与这座小桥一样,默默无闻,乐于助人,平凡而又可敬,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这座小桥是村里连接公路通往县城的一座“希望之桥”,但同时也是承载我童年美好回忆的一座“欢乐之桥”。构造简单、宽幅短小的小桥横跨在一条环绕着十几个村屯的水渠上,却连一个名字都没有。夏天晚饭后,外公带着我和妹妹坐在屋外乘凉,农忙归家的阿叔阿婶们从桥上走过,总是热情地跟外公打招呼。每逢夏日,我和妹妹就经常在这座小桥底下摸鱼捉虾,嬉戏弄水,欢笑声不绝于耳。

小桥朴素平凡,它总是默默地在承担着自己的使命,甘当人们的“垫脚石”,而我的外公就像这座小桥,总是把帮助别人排忧解难当作最快乐的事。

那是一个酷暑的夜晚,一阵阵急切的拍门声把全家人惊醒了。开门一看,是住在村子最深处的陈国新叔叔。他抓住外公的双手,用带着颤抖的哭声说:“茂叔,救救我的儿子呀……”原来他家的小儿子君宝高烧不退,还伴有严重脱水现象,现在还在乡里的卫生院急救,而卫生院技术有限,医生告知需要转送县医院治疗。由于陈叔叔没有钱交治疗费,医院没有立刻采取措施。不得已,陈叔叔只能连夜求救。

“国新,你快说多少钱,我能帮尽量帮,救娃要紧。”外公边说边往柜子那边走。

“茂叔,要200块钱,等今年稻子收割卖了钱才能还给你。”

“这里是300块,治病剩下的你拿去给君宝买点营养品补补身体。”

就这样,外公把一年来积攒的三百块钱,一分不剩地给了陈叔叔。说是“给”而不是“借”,那是因为陈叔叔家是村子里最贫困的一户。他家里两位老人老年痴呆,还有一个大儿子瘫痪在床,陈叔叔的媳妇因为经受不住贫穷,在君宝才八个月的时候就离开了,家里全靠陈叔叔种两亩田撑着,所以这三百块钱,怕是很难还回来了。

大一的寒假,我从学校回来听外公说陈叔叔家在乡政府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瘫痪的大儿子经过长时间的康复治疗,能拄着拐杖走路了,还谋到了一份做门卫的工作。小儿子君宝长大了,也很争气,在市里的一所职业学校读大专。我知道,君宝从小学到大学生活费都是外公资助的。外公说,我们家相对宽裕一些,大家邻里乡亲的,能帮一点是一点吧。

类似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外公好善乐施,豁达大度,还严于律己、涓滴归公。

“助人、诚信、为公”,外公将为人处世之道教给了我和妹妹,对我们的成长、学习和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经常告诫我们:“做人不可有贪欲,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即使是一毛钱也不能贪。小贪轻则失去信誉,大贪则危害国家和人民,最终将坠入犯罪的深渊。”

外公有一颗爱党的红心。

我刚考上大学的时候,他一直叮嘱我一定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他以前家庭身份复杂,没能入党,心存遗憾。在外公谆谆教导下,我大一时就积极申请入党,在校期间便成为正式党员,外公为此杀了一只鸡庆祝了一番。他时常告诫我,你以后毕业了,要积极上进,多为老百姓做实事,如果你真的进入到党和政府部门工作,你一定要记住,公私泾渭分明,就算是公家的一支笔你都不能占为己有,因为它姓“公”。外公还找来一些纪检监察类的报纸,把那些为官不正,贪污腐败的故事讲给我听。

带着外公这一份期望,2019年9月,我考入了县纪委监委,成为纪检监察铁军的一员,圆了外公的梦想,但是外公却再也看不到了。

如今,小桥逐渐老化,大型车辆是不能通行了,得益于国家精准脱贫攻坚工程,村里修了一条很宽敞的水泥路,小桥的使命已经完成。外公离开已有十余载,但我对外公的思念及对小桥眷恋一如既往,外公的言传身教更让我受益终身。(横县纪委监委)

北京互联网医院怎么命名?怎么变更登记?新规来了 @重庆人 发现这10种行为,请及时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