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东北“催生”,释放了什么信号?

原标题:东北“催生”,释放了什么信号?

来源:南都周刊

为什么是东北?

中国的人口问题,再次搬上了台面。

2月18日晚,国家卫健委在对全国人大代表的答复中称:东北地区可探索全面放开人口生育限制。

这已不是首次释放积极信号。2021年1月,全国人大就曾要求各地清理不合时宜的计生法规,停止执行过严处罚处分。去年底,民政部部长李纪恒在撰文中指出,目前受多方影响,中国适龄人口生育意愿偏低,总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线,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

总之,一大波信号密集传来,均指向一处:人口危机临近,中国真的要全面放开生育了吗?

东北“催生”,释放了什么信号?

公安部:2020年已登记户籍新生儿1003.5万

2月8日,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2020年全国姓名报告》。这个姓名报告无意中透露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

报告称: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2020年出生并已经到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共1003.5万,其中男孩529.0万,占52.7%,女孩474.5万,占47.3%。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年全年出生人口为1786万人,2017年为1723万人,2018年为1523万人。2020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9年全年出生人口为1465万人。

可以看出,近五年来,我国的出生人口一直呈现明显的下跌趋势。

为什么是东北?

东北地区,是中国人口形势最为严峻的区域,没有之一。多年的人口净流出以及明显的老龄化,让东三省可能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

近年来,人口外流一直是东北三省的一大痛点。据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从2013年开始,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常住人口持续7年净流出,人口净流出规模从2013年的0.79万扩大到2019年的33.17万,相当于7年间合计净流出了164万人。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特邀高级研究员、人口学者黄文政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东北三省人口外流并不比中西部省份更严重,其人口下降的症结在于出生率低。

根据国家统计局编著的《中国统计年鉴2020》,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2019年的出生率分别为6.45‰、6.05‰、5.73‰,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48‰。而东北三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更是均为负数。

黄文政表示,东北地区居民的低生育意愿已形成传统:“一来是因为东北地区城镇化率较高,国有企业比例也高,计划生育执行更彻底;二是东北历来‘闯关东’式的移民文化使得其宗族观念并不浓厚。”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用脚投票,离开东北,出生率又极低,很自然地,东北人口老龄化提前来临。比如,2013年辽宁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10.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43个百分点。

“纵向来看,东北地区的总和生育率(育龄期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早已低于1,这说明一个妇女平均一辈子没有生育一个孩子。”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院长董玉整说。

东北“催生”,释放了什么信号?

东北,显然认识到了这是一场人口危机。

2016年,在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时,黑龙江就在漠河、绥芬河等18个边境地区率先放开了三孩生育。

在2020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常务副省长陈向群曾在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恳请率先在东北地区全面放开人口生育限制政策。

这一次,国家卫健委的答复,是上一次的延续。

卫健委答复解释东北人口问题

卫健委答复称,东北地区人口总量减少,折射出的是区域经济体制、产业结构、社会政策等综合性、系统性问题。比如,随着资源枯竭和国家产业升级转型,大批年轻劳动力无法在本地找到满意的工作,只能流向经济更好、工资更高的地区。

东北“催生”,释放了什么信号?

国家卫健委在答复中介绍,东北边境地区的生育政策相对宽松(如黑龙江省规定夫妻双方均为边境地区居民的可生育三个孩子),但生育意愿不高。究其原因,经济社会因素已成为影响生育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经济负担、婴幼儿照护和女性职业发展等方面,群众反映尤为突出,生育政策对生育行为的影响大为减弱。提高生育水平,关键是要顺应群众期待、聚焦群众期盼,在公共服务方面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切实解决家庭生育养育子女的后顾之忧,提高群众的生育积极性。

对于建议中提出“建议国家率先在东北地区全面放开人口生育限制”,国家卫健委在答复中称,很有参考价值。

国家卫健委表示,东北地区可以立足本地实际进行探索,组织专家进行研究,深入研判全面放开生育限制对当地经济增长、社会和谐稳定、资源环境战略、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影响;做好政策调整后人口变动测算;研究实施全面放开生育政策需要配套出台的文件;评估政策变动的社会风险等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东北地区实施全面生育政策的试点方案。

老龄化少子化加速到来

东北探索只是一个开始。在这背后,是一场人口危机正在临近,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加速到来。

东北“催生”,释放了什么信号?

2016年1月1日,我国实行“全面二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生育,当年出生人口攀升至1786万,创2000年以来峰值,但之后连年大降。2019年,出生人口降为1465万,出生率跌至10.48‰。

2019年,中国社科院人口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9》指出,如果中国总和生育率(育龄期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一直保持在1.6的水平,人口负增长将提前到2027年出现。

恒大经济研究院院长任泽平团队的研究则预计,中国人口将于2024-2031年前后见顶,具体时间取决于未来鼓励生育政策的力度。

《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给了一个说法,预测拐点将于2030年前后出现,峰值为14.5亿人。

不管怎么说,灰犀牛还是来了,中国人口负增长趋势即将到来。

如果人口负增长,将会发生什么?

人口是一个国家国力的重要支撑和标志。过去四十年,中国正是凭借人口红利实现了高速发展,如果人口负增长,将会发生什么?

在人口学者、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特邀高级研究员黄文政看来,人口负增长在一开始是缓慢的,拐点晚一年或早一年到来影响并不大。但从长远来看,对经济社会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

黄文政认为,随着人口减少得越来越多,对所有行业都会造成影响。首先,年轻人的消费会萎缩,市场信心会下降,创新也会受到很大影响。此外,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国家财政负担加重,许多钱要投入养老,影响整个基础设施投资,因为需求和财力的不足,对整个国家来讲,活力也会下降。

人口也是房价的长期基本盘。因为人口流失,东北鹤岗房价跌至白菜价,一度登上了网络热榜。

年轻人为何生育意愿不高?

全面放开生育限制的消息,在网上引发了热议,其中部分年轻人发出了类似声音:“连一孩都不生了,还能怎么生多孩?”“生得起,养不起”。

年轻人生育意愿不高,成了一种不可忽视的行为潮流,尤其是在大城市。究竟是什么成了他们的“避孕药”?

东北“催生”,释放了什么信号?

任泽平团队发布的《中国生育报告2019》就提出了一种观点:生育基础的削弱及生育成本的约束,阻碍了年轻人生育。

报告认为,晚婚晚育、单身丁克、不孕不育等削弱了生育基础,住房、教育、医疗等直接成本、养老负担、机会成本高也抑制了生育行为,生得起却养不起。

确实,报告显示:

房价快速攀升,居民债务压力快速上升,2004-2018年房贷收入比从16.2%增至47.6%。

教育成本明显攀升,特别是公立幼儿园供给严重不足,1997-2019年中国公立幼儿园在读人数比例从95%降至44%。

医疗费用持续上升,1995-2018年居民医疗保健支出上涨27倍,远超可支配收入9.2倍的涨幅。

……

黄文政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鼓励生育是大势所趋,这一步是应当迈出的。”但黄文政与福建师范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朱宇均表示,单靠生育政策放开,并不会立刻扭转东北地区生育水平低的局面。

福建师范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朱宇认为,随着经济发展与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中国已完成了人口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变化的人口转变,目前正历经第二次人口转变的过程:“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以子女为中心的传统观念逐渐被以实现自我价值的想法所取代,致使年轻人的生育意愿逐渐降低,这不仅是在东北地区,已经是全国范围内的普遍现象了。”

朱宇指出,要提升生育水平,关键在于降低年轻人的生活成本;同时完善托育,尤其是对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照护服务;尽快出台托育行业标准及相关人才的培训机制;对于处于哺乳期的新生儿母亲应给予工作时间上的灵活安排;也可考虑对于生育直接给予经济补助的做法。

朱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要真正提升东北地区生育水平,除了鼓励生,还需支持育:“难以回避的问题就是年轻人的生活成本太高,生儿育女会再增添负担,当然解决这个问题非一时之功,但在公共服务方面,政府是大有可为的。”

“‘三育’(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太高,大家感到喘不过气来。”董玉整说,政府应根据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采取积极的配套政策措施,尽可能免去大家的后顾之忧。“相对来说,生育是年轻人的问题,养育是养老的问题,教育是一个社会问题,这三个方面能否系统协调、统一解决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发展的韧劲和持续力。”

东北“催生”,释放了什么信号?

除了“鼓励生”还需“支持育”

在黄文政看来,东北振兴的关键在于生育:“东北地区的生育率维持在极低水平,全面放开生育、大力鼓励生育是大势所趋,国家卫生健康委提到的这一步是应当迈出的。”

朱宇则认为,东北振兴,留人也是另一大要素:“作为‘共和国长子’,东北地区城市的基础比较扎实。想要留人,产业要发展,机制要盘活。要推动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摆脱传统计划经济思维的桎梏。”

黄文政指出,要有效提升生育率,应该采取各种强有力的措施来扶持家庭,切实减轻家庭的生育和养育负担,鼓励和奖励多生。但他强调,按意愿生育或不生育是民众的基本权利。

朱宇着重提到发展托育等公共服务:“尤其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照护任务,对于双职工的家庭来说负担很重。或者有的年轻人会想依靠托养机构,或者是请护工、保姆,但每月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里就需要政府的力量。另外,还要尽快出台托育行业标准及相关人才的培训机制。”

国务院于2019年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5年,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政策法规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基本健全,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婴幼儿照护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的婴幼儿照护服务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

2020年,广东公布了十件民生实事,其中就包括了新增100万个公办幼儿园学位;今年,全省新增9.6万个普惠性幼儿园学位,其中公办幼儿园学位6万个。

朱宇另提到应从保护女性职业发展的角度提升居民生育意愿:“对于处于哺乳期的新生儿母亲应给予工作时间上的灵活安排,或是安排居家办公;我们也可以参考西方国家对于生育直接给予经济补助的做法。”

黄文政则从延迟退休角度看待生育问题:“渐进性延迟退休或会很快落地。不是所有家庭都请得起保姆,很多年轻人是依靠父母辈来带小孩,那么,延迟退休政策能不能与家庭抚养后辈的压力相挂钩呢?所以两头政策的制定还应通盘考虑。”

鼓励生育,刻不容缓。

任泽平研究报告认为,全面放开,宜早不宜晚,必须尽快。我国第三轮婴儿潮的峰值在1987年,当前正处于第三波婴儿潮中后期出生人口的生育窗口期,特别是1990年后出生的人口尚处于25-29岁最佳生育年龄。一旦错过第三轮婴儿潮,未来再想提升出生人口,则将事倍功半。

东北“催生”,释放了什么信号?

不久前,在中共中央的“十四五”规划建议中,不仅没了“计划生育”这四个字眼,而且首提“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东北这一次探索,相信只是开始。

(本文综合整理自广东健康头条、21世纪经济报道、央视新闻等。)

如果没有政策限制,你打算生几个娃?

责任编辑:杨杰

台“友邦”国王染疫吹嘘蔡英文送“特效药”网友:花钱买宣传 国家医保局:我国医保基金滚存结余超过3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