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就地过年的打工人:年后疫情平稳第一时间就回家

原标题:就地过年的打工人:年后疫情平稳第一时间就回家

来源:中国慈善家

春节的仪式感依然重要,他们在一起唱歌、跳舞、包饺子,彼此温暖着一个不能回家的春节。

文/本刊记者温如军

今年春节的皮村,人气比往年都旺。

皮村隶属于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地处温榆河畔,与通州区比邻。走进这里,就能看见一条绵延数百米的商业街,并不宽畅的街面两侧是一字排开的面馆、理发店、服装店、百货店。

往天上看,每隔几分钟就有飞机轰鸣飞过—这里处在机场航道下方。也正因如此,这儿不允许建高层建筑,于是,皮村的拆建进行得格外缓慢。

越来越多的打工者涌向这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皮村本地人口不足两千人,外来人口近两万人。

对于进城务工人员来说,皮村是北京最便宜的租住地。交通还算方便,但每天通勤的时间成本很高,往往一天来回至少4个小时花在了路上,但他们别无选择。

(2月11日大年除夕夜,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皮村,工友们一起包饺子、唱歌、跳舞、聊天。)

(2月11日大年除夕夜,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皮村,工友们一起包饺子、唱歌、跳舞、聊天。)

往年到了临近春节之时,皮村会变得特别冷清,因为忙碌了一年,多数人都会迫不及待地回老家和家人团聚。

今年,显然很不一样了。

“我这一回家,14天要做两次核酸,还不能聚会、不能走亲戚,过完年再回来(北京),又要隔离14天,那可怎么办?”来自邯郸的韩先生说。

韩先生目前在北京从事市政工作。今年春节前,他一直忙着给北京市进行节日的装点,挂灯笼、摆放绿植……“整个朝阳区的灯笼都是我们挂的。”他颇为自豪地说。

疫情之下,无奈中韩先生只能选择留在北京。尽管回不了家乡,但春节的仪式感依然很重要。除夕夜肯定不能自己过,他翻看微信联系人,琢磨着怎么召集几个朋友一块儿搭伴守岁。这时,有人告诉他大年三十皮村社区工会搞活动,他马上就报名参加了。

(“等过完年疫情好了就回家看老伴,第一时间就回去。”)

(“等过完年疫情好了就回家看老伴,第一时间就回去。”)

“游子出门在外,无时不刻不怀念家乡,怀念亲人,人共此情。没关系,我们打工一家人,都减少外出,在皮村的我们一起过年吧。”皮村社区工会的通知上这样说。社区工会针对住在皮村、不回家过年的工友,在年三十下午两点半举行一起过年、包饺子活动。“大家可以来同心学校,一起包饺子,一起唱歌,跳舞,聊天。”

在李先生看来,除了想念孩子以外,在皮村过年也挺好,人多热闹。

他这样安排自己在皮村过的第一个春节:大年三十和工友们一起包饺子,晚上和他们唱歌,初一到初三找朋友聚会。

往年,大年三十这一天,皮村商业街上不少店铺下午5点左右就关门了。而今年,当天下当6点多,所有的店面都还开着,人来人往十分热闹。

皮村从来都不缺故事,今年也一样。

大年三十下午,“金牌家政哥”张钰、育儿嫂范雨素、诗人小海、作家万华山云集同心实验学校,一起包饺子,一起过年。

(工友们一起包饺子。)

(工友们一起包饺子。)

他们被誉为皮村的“网红”,在网络上有颇高的知名度,但无一例外都不喜欢“网红”这个标签。“网红是一个贬意词,没有真本事。”

3年前,因为一篇《我是范雨素》,皮村的工友之家爆红网络。工友之家文学小组成员是一群普通打工人,他们白天上工,晚上写作,编出了四册《皮村文学》。

范雨素也由此成名。她是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打伙村人,今年46岁,初中毕业,在北京做育儿嫂。空闲时,她写下了十万字,记录了两个家庭的真实故事。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的极为拙劣。”在她走红网络之后,大家记住了她“刀刀入骨”的文字。

今年春节,受疫情影响,范雨素的大女儿留在深圳,她和小女儿一起在北京过年。她说,这个春节对她来说也没什么特别的,买了一些年货,做工回来就看看书写写字,孩子在家上网课,“跟原来一样的过法”。

(“等年后班车通了,就回老家保定,拼车太贵了。”)

(“等年后班车通了,就回老家保定,拼车太贵了。”)

1987年出生于河南商丘的小海是鲍勃·迪伦的狂热粉丝,摇滚和诗歌是他的精神寄托,被称作“皮村的鲍勃·迪伦”。他的打工足迹踏遍深圳、宁波、苏州、上海,但最终留在了北京,留在了皮村。

“皮村虽然很偏,但是给我一种家的感觉,像是忽然找到了精神的家园。我们有温暖、有挣扎,也有力量。虽然回不去家了,但依然可以让除夕过成应有的模样。”在社区组织的过年活动上,他给工友朗诵了自己的一首诗:

失落的人在北方/一口一口将月亮吃掉/喝醉了在废墟上抽烟/熄灭星空的灯盏/石头开口歌唱……

“第一次在外面过年,感谢工友给我的温暖。”朗诵完后,小海有点哽咽。

“理想的试验田,现实的开荒地”,小海这么形容皮村,工友们每天早上从这里出发,奔向北京城各个方向干活挣钱,夜晚或者周末则沉浸在文学艺术里。白天是弥补物质生活的匮乏,夜晚则是满足精神世界的贫瘠。

(工友们记录下这个回不了家的春节。)

(工友们记录下这个回不了家的春节。)

在皮村工人艺术团,小海结识了很多同样喜欢文学诗歌的工友。他们在春节要啃的“年货”明显有别于一般的打工人—他们计划在“原地过个书香年”,范雨素打算读一本古代小说集,小海要读一本关于鲍勃·迪伦的书,还有人选择了《百年孤独》、《你是人间四月天》、《古代小说鉴赏辞典》……

张钰因为给很多明星做过家政服务,被网友称为“金牌家政”,近年来,他参加了40多档电视节目,但因为疫情影响,目前“行情”大不如前,“以前每录一档节目都会有1500元到2000元不等的酬劳,现在也就是1000元,有些节目组只给500元,还有些节目希望我公益性地参加一下。”

张钰在从事家政工作的20多年里,创作了300多首歌词,成名作《追梦的人》被很多歌唱家翻唱,其中朱之文在央视《开门大吉》节目中的演唱让人印象深刻。要不是年前这波疫情,好几档电视台节目都会请张钰参加,包括央视的《越战越勇》、吉林卫视等。

他的主业也受到了影响。由于疫情原因,很多社区不让外人进入,他只好改成打零工,“在工地上搬砖、和灰、舞台搭建、车展,什么活都干,只要能挣钱养家。”

(诗人小海若有所思。)

(诗人小海若有所思。)

“今年就地过年对我来说很难得,是人生不同以往的深切体验,不是传统意义上过年,只要身体健康,在哪儿都是团圆。”张钰告诉《中国慈善家》,“在北京过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抱团就地过年这个活动注定是我人生中过的最特别、最有意义的年,尤其和工友们一起包饺子,值得一辈子去回味。”

一起包饺子的还有老范,71岁的他是活动中年纪最大的长者。他平时在皮村照看孙子,老伴由于无法适应城市生活而一个人留在农村老家。每年春节或者孙子放寒暑假,他都迫不及待地奔向老家,和老伴团聚。今年的疫情阻断了回家的路,但他无时无刻不想着家里的老伴,想着回家。

“等过完年,疫情好了之后,我就回家看老伴。”老范说。

韩先生也是归心似箭。“从我18岁到北京打工,就一直住在皮村,已经20年了。以前,每年过年我都回老家,这还是头一次在皮村过年。”韩先生告诉《中国慈善家》,虽然工友们在一起也挺开心的,但头一次在外过节心里还是“不得劲”。他也想着过完年,如果疫情好转了,就回家看看。

“第一时间回去!”

老人使用“随申码”将更加方便!“随申办”上线新功能 北京1014家公园风景区春节开放 建议游客错峰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