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石老汉“上楼”过年

原标题:石老汉“上楼”过年

新华社沈阳2月11日电题:石老汉“上楼”过年

新华社记者陈梦阳、邹明仲

腊月二十八,记者见到石建国老汉时,他正和老伴在自己刚装修完的新房里忙活个不停,联通公司的工作人员在客厅里给他家装宽带,旁边的石老汉关切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

60岁的石老汉是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于寺镇官营子村一个地道的庄稼人,住了大半辈子农家院,没想到还有住上楼房的这一天,而且就在自己村里。“今年的春节就在楼上新家过了,心里甭提多高兴啦!”石老汉一边擦着厨房瓷砖,一边和记者拉着家常。

官营子村地处辽宁西北部丘陵山区,由官营子和裕泉隆两个村合并而来,本是个偏远的贫困村,村里2402口人中建档立卡贫困群众748人。在脱贫攻坚战中,当地党委、政府和村民们齐心协力拔掉了穷根。2020年,村里人均收入达到25000元左右。

石老汉的新家就在村里。整齐划一的八栋六层电梯楼房的红顶在阳光照耀下,格外地透着喜兴劲儿。去年底,在村民自愿的原则下,村里利用耕地占补平衡增减挂钩政策,将官营子村的村民宅基地置换成耕地,不仅使村里增加了1100亩耕地,还把多出来的耕地指标交易给其他地区,用交易资金盖起了这八栋楼房。

石老汉80平方米的两居室新家整洁一新,宽敞明亮,沙发、电视、洗衣机、抽水马桶一应俱全。“老宅子置换成新楼房,折算后还找给我10多万元钱。这不,连买楼顶60平方米的阁楼和新房装修,都够用了。”石老汉给记者算着账。

“别看咱这是远离城市自建的楼房,可是上下水、网络、暖气全有,将来还会建天然气站。”村党支部书记张庆年告诉记者,村里自建了污水处理设施和锅炉房,不仅将山上的矿泉水引入户,还打了两眼深井,就连用电也建了备用的柴油发电机,“双上水、双电路,就是为了确保咱村民上了楼生活得舒适。”

八栋楼房旁边,一栋二层小楼也很显眼。“这是村里用自有资金加上政府专项资金建的托老所,将来村里的五保户和空巢老人都可以在这里享受村里提供的棋牌游乐、公共食堂和日间照料等服务。”张庆年说。

走在村里,要不是玉米烘干塔、蔬菜大棚、养殖小区等有“农味”的设施,根本让人想不到这儿是地道的农村。

“年货已经备好了,就等着过年了。”石老汉略带腼腆地说,脸上掩饰不住搬进楼房过年的喜悦。

这几年,官营子村的村民们腰包一年比一年鼓,对改善生活条件的愿望越来越迫切,搬进楼房也提上议程。早在2013年前,全村人均年收入只有5000多元,很多农户住在比较破旧的农房里。后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村干部的带领下,陆续发展起多个产业项目,现在村里已有上千座蔬菜大棚,存栏生猪2000多头,果树2000多亩……全村2016年脱贫摘帽。

“日子越过越宽裕了,一年到头能赚3万多元。”石建国掰着手指头向记者讲起他现在的收入来源:村里利用扶贫专项资金成立的养鸭合作社每年的分红、家里24亩地的流转费、在村里农场的打工钱,今年满60岁了,每月还会有一份养老金。

与城市住宅小区明显不同的是,官营子村这八栋楼房的一层都不住人,而是建成一个个储藏室,楼房后面则建起了六栋大棚和一个交易市场,侧面是一个150米长的仓房。“农民杂物多,储藏室是给农民放粮食、酸菜缸和杂物的。每户村民还会在大棚里分到一小块地,供自家种菜吃。仓房是免费给村民们存放农机具的。交易市场是给十里八村的村民日常交易用的。村民们愿意继续养牛、羊、猪的,也可以到村里建的养殖场里租赁畜舍。”张庆年一一解释道。

上楼了却没离开土地,这种周到的安排让包括石老汉在内的村民们非常满意。“等开春了,我们打算把村民老宅里的果树移植到楼前楼后,再建一个水系景观。让村民们的新家更美更靓。”张庆年说。

春节前夕校领导带队走访慰问留校学生和一线职工 福建莆田:大数据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