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90后”夫妻留“厦”记:一场山与海的相遇

原标题:“90后”夫妻留“厦”记:一场山与海的相遇

新华社厦门2月10日电题:“90后”夫妻留“厦”记:一场山与海的相遇

新华社记者邓倩倩、颜之宏

下了夜班已是早上8点,王梅花照常给家中拨打了视频电话。另一头传来儿子稚嫩的声音:“爸爸妈妈,我不要礼物了,只要你们回来。”“再等等,等雪化天暖和了。你和妹妹要听爷爷奶奶的话。”即使思念不已,王梅花仍然选择留在厦门不回家。

转眼间已近一年了,王梅花和丈夫马文俊仍然清楚记得去年2月28日,他们在8岁儿子和4岁女儿的哭声中走出家门,从甘肃省临夏州枹罕镇王坪村出发,坐上政府统一组织的包车前往机场。

那是他们第一次坐飞机,目的地是2000公里外的福建厦门。

自2010年起,厦门市对口帮扶临夏州,这是一场山与海的不期而遇:黄土高坡搭上了东南海滨的发展“快车”,载着无数人驶向脱贫致富的未来。

对于这次离家,马文俊曾做了一番思想斗争。

由于家庭贫困,他16岁就外出打工,去过广州,发现不习惯南方的饮食;也去过江苏开拉面馆,结果创业失败,家里的积蓄都“打了水漂”。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之下,他已在家待业月余。

厦门于他而言,是个充满挑战的未知数。

“虽然心里挺忐忑的,但是在哪干不是干呢,况且是政府介绍的工作,应该不会差。”他抱着这样的想法,决定勇敢南下。王梅花思量着孩子大了,想要生活得好点,她也一同外出。

抵达工厂时,他们发现厂方准备好的清真餐食、夫妻房宿舍和崭新的生活用品,倍感欣喜。“独立宿舍每个月只要200元,食堂会提供专门的清真餐,很暖心。”马文俊夫妻说。

与他们一同进入瑞华高科技电子工业园(厦门)有限公司的,还有其他170多名来自临夏的员工。公司人力资源部林雅娟说,为了让临夏员工能够安稳地工作生活,厂里特地承包了四五十套夫妻宿舍给他们,也通过“传帮带”协助他们尽快适应工作。

经过培训,他们很快就上岗了。在工厂的电路板生产线上,马文俊成为一名点胶工,王梅花对出厂前的产品进行功能测试。

“工作强度不算大,比拉面轻松点,而且生活、待遇都很不错。”马文俊说,每月两个人工资共1.1万元左右,可以省下近1万元寄给家里。第一个月工资发了之后,他立马就给家里买了辆电动三轮车,方便老人接送孩子上学。

半年后,来厦的临夏员工可以拿到政府奖励的一次性补贴13000多元,马文俊夫妻决定留下来继续干。“车间领导对我们很关照也很耐心,有时我们自己忙得忘了生日,公司还会给我们过生日。”

今年1月份,由于疫情形势再次紧张,各地提倡就地过年。马文俊夫妻也打消了回家的念头,“过去在外面打工都是冬天就回家了,这次留下来公司有1000元补贴,加班的话还有额外补贴。”

“虽然家里去年脱贫了,但现在我们还是打算拼一拼,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夫妻俩说,“一直没有在孩子身边,感到既愧疚又想念,但是为了他们以后生活更好一点,我俩必须得忍一忍。”

夫妻俩最担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每次视频都会叮嘱孩子好好学习,不希望自己没完成学业的遗憾在孩子身上重现。他们加了老师的微信,隔三岔五向老师询问孩子的情况。

从家门到厂门,五年来,东西部扶贫协作先后培训输转9273名临夏州贫困人员到厦门稳定就业,帮助上万个贫困家庭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春节将近,瑞华公司给员工们准备了年货,有米面油、电动牙刷、剃须刀等,还将组织留厂员工看电影、免费游鼓浪屿,举办篮球赛、游园会,丰富他们的假期生活。

马文俊换下了使用多年的旧剃须刀,并打算给妻子买一部新手机。从西北山区来到沿海城市,他们最喜欢厦门的海边,打算利用假期去一趟鼓浪屿,好好感受一番“大海的气息”。

留“厦”,是为了更好地回家。夫妻俩最大的心愿就是:“在厦门好好干,攒钱为家里盖一栋楼房,将来回到家乡做点小本生意,一家人团聚。”

相关阅读:
中国-塞尔维亚签署海关AEO互认协定 物流成本降低 货物通关便利 香港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7例 累计确诊1071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