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白鹭”西行 甘肃脱贫记忆里的“山海情”

原标题:“白鹭”西行甘肃脱贫记忆里的“山海情”

新华社兰州2月10日电题:白鹭“西行”甘肃脱贫记忆里的“山海情”

新华社记者李伟、胡伟杰、张睿

张秀梅以前听说过“嘉庚精神”,但她没想到,有一天,自己所在的幼儿园会与之产生联系。2019年初,福建省厦门市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共建的嘉庚实验幼儿园开园。作为园长,张秀梅将“诚以做人,毅以处事”定为该校校训。

这几年,与“嘉庚”一起出现的,还有“鹭岛”“思明”“湖里”……这一连串与厦门有关的词汇,已成为甘肃扶贫记忆的一部分。它们见证了远隔山海的厦门扶贫力量,也见证了两地人民血浓于水的“山海情”。

脱贫攻坚号角吹响后,一只只满载两地人民期许的“白鹭”,从东海之滨的鹭岛起飞,一路西行……

产业兴百业旺拔穷根栽富根

“全国脱贫看甘肃,甘肃脱贫看临夏”。2010年,厦临两地开始对口协作。拔穷根易,栽富根难。面对像“山”一样沉重的贫困,厦门迎难而上。

2019年,记者在和政县城郊荒滩上见到,一座座厂房破土而出,渣土运输车川流不息。虽然是初冬,但施工现场一片火热,让人难以置信此刻身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

2021年初,记者再次探访,这里已被数栋漂亮整齐的厂房代替,多家厦门企业入驻其中,机器轰鸣,工人忙碌。致富活水汩汩东来。

产业,产业!

这就是厦门给出的答案!

全州历史上第一家生产医用口罩的企业;全州历史上第一家生产电子配件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全州历史上第一家军民融合企业;甘肃省第一家生产医用防护服的企业……

在厦门帮扶下,临夏州有了多个“史上第一”。

据统计,厦门市五年累计引进59家厦门及周边地区企业落户临夏,援建扶贫车间258家,吸纳18921名贫困人员就业。

随着现代产业开花结果,大山深处的人们迎来一场深入灵魂的洗礼。

由己不由人一份工作改变命运

在马克麦的记忆里,人生怎么过,由不得自己。

马克麦家住临夏州广河县阿力麻土乡,小时候,她喜欢读书。爷爷却说,女孩子在家就好,你没有读书的天分。马克麦偷跑去学校上课,但很快就被家人“拎”回来。

16岁嫁为人妇后,15年里只出过两次远门,拉扯着四个孩子。逼仄的土墙到斑驳老旧门窗之间的距离,仿佛限制住了马克麦的人生。

2019年,一家生产燕窝的厦门企业在广河县投资设厂,广泛动员家庭妇女走出家门、走进工厂。2020年春节假期,厦门公司外派员工贺棫收到一条消息,是马克麦发来的。点开长长的语音条,里面一个怯生生的声音小心地询问,做一名内检员需要什么技能。

“我觉得你挺适合做内检员。”

“我不识字,做不好怎么办?”

“你不去尝试怎么知道自己不行。”

那一瞬间,马克麦意识到,这里没有人会为她的人生设限,相反,他们鼓励自己不断尝试,不断进步。

马克麦的人生轨迹从此出现转折。她成功当上了生产二车间内检员,在工厂里,她感受到方寸灶台外的另一个天地。

“我会让我的四个孩子都去上学,无论男女!”当问及对四个孩子的期望时,马克麦斩钉截铁地说出这句话。

这家名为“燕之屋”的厦门工厂,为大山衔来希望的种子,在许多像马克麦这样的贫困家庭妇女心中,开出了花。

拳拳赤子心殷殷“山海情”

听着房间滴答滴答的钟声,邱武伟记不清这是第几个未眠之夜。他是挂职临夏州副州长的厦门援临干部,从低海拔的厦门来到青藏高原边缘,海拔骤升近2000米,各种不良症状随之而来。

厦门市赴临夏州帮扶工作队多数成员来自农村,邱武伟亦然。小时候家乡的贫穷,邱武伟仍历历在目。“上山种菜,下海摸鱼”,老照片里,一家人瘦弱如一排参差不齐的“竹竿”。

改革开放后,厦门人民生活迅速富裕。然而,每个厦门人都深知,厦门的发展离不开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持。

脱贫攻坚,打开了厦门人回报祖国的大门,无数厦门人怀揣爱党爱国的赤子之心,涌向贫困地区。

2016年起,厦门累计选派39名挂职干部和975名教育、医疗、科技、农业、社工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赴临夏州开展帮扶工作。

邱武伟是第二批援临干部。初来考察,每个干部看到临夏州闭塞贫穷的模样,都暗下决心,纷纷表示,一定要叫这里大地“换新颜”。

从此,邱武伟便很少回到厦门,即便回去,也忙着为临夏招商引资。他年迈的父亲甚至也加入儿子的事业中,积极奔走,说服企业迁移临夏。

记者行走在临夏州,看到扶贫的厦门人几乎无处不在。他们或来自工商界、教育界,或来数月,或几年。

五年来,临夏州53.07万人实现脱贫。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临夏州生产的口罩防护服等物资,又返送厦门支援当地战“疫”。

一行行“白鹭”,正从临夏起飞,缓缓东行……

两地人民的“山海情”,将永久地载入史册。

相关阅读:
加拿大情报高官宣称中国威胁加国家安全和主权,外交部反击:毫无事实根据 马永泽的脱贫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