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光明日报:坚持16年,云南大学新理念培养区域一流人才大见成效

原标题:光明日报:坚持16年,云南大学新理念培养区域一流人才大见成效

来源:云南大学

编者按:协同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这是云南大学党委立足区位优势,着眼于学科特色,对学校发展提出的理念。基于这一理念,学校不断整合调动校内外资源,着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区域一流人才。特别是近年来结合“双一流”建设,云南大学着力打破学科专业边界,倡导内外协同,上下联动,采取系列措施,持续发力。

2021年2月9日,光明日报客户端刊发文章《坚持16年,云南大学新理念培养区域一流人才大见成效》,文章梳理总结了云南大学近年来深入推动“四个育人”理念的贯彻实施,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新年伊始,位于春城昆明的云南大学捷报频传,以多项成果显示了其“育才”的显著成效。

1月5日,云南省委教育工委公布了2020年度云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秀论文评选结果,云南大学选送的6篇思政工作优秀论文均获奖项。

1月28日,云南大学和内蒙自然博物馆等单位合作在《自然》(Nature)在线发表了一项新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哺乳动物中耳和听觉演化研究中存在已久的难题。《自然》杂志评论该成果“是哺乳动物演化的经典童话”。

近日,云南大学张虎才教授研究团队与国内研究人员合作在国际著名专业期刊《人类进化学报》在线发表了关于我国北方晚更新世中期环境变化与古人类活动的研究成果。

早在2005年,云南大学党委就立足区位优势,着眼于学科特色,明确提出了“协同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理念,不断整合调动校内外资源,着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区域一流人才。

为了深入推动“四个育人”理念的贯彻实施,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能力,近年来,结合“双一流”建设,云南大学着力打破学科专业边界,倡导内外协同,上下联动,采取系列措施,持续发力。

一是通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实施“思政创优工程”,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通,开展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推动知识传授与人格塑造相融合等系列举措,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在服务“民族团结、生态文明、辐射两亚”的新时代一流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了边疆区域一流人才培养的思政教育体系,解决了边疆区域一流人才培养的思想引领问题。

二是以联合培养为抓手,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立体化的协同育人体系。建立稳定机制,开展“校校”“校院”联合培养,创新培养模式,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开展学校与行业、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整合优质资源协同育人,着力培养行业优秀人才;实施“校外名师讲学计划”,引入优质师资和课程,着力提升育人质量,解决了校内外优势互补、协同育人的问题。

三是以高水平教材建设和推行本科生研究计划为抓手,推动科研育人。学校持续发挥学科优势,培育特色教材,将学科新进展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将“研究计划”列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采取参与导师课题、主持大创项目、参加学科竞赛、发表成果、开展社会调查等方式兑换学分,构建起学术成果转化为育人资源的科研育人体系,解决了科研优势资源反哺教育教学的问题。

四是以高水平实践基地建设为抓手,推动实践育人。加强校内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着力建设实验中心,创新实验模式,推广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与国内外有关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实践教学协作机制,共建共享实习基地,强化实践能力训练;建立社会调查基地、田野调查等类型实践基地,开设社会实践类课程,提高教学与社会需求的融合度,构建课内外紧密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解决了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性问题。

五是通过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推动文化育人。在本科生中推行“阅读计划”,培养学生专业精神和人文素养;挖掘馆库资源,培养校史荣誉和文化认同;打造系列品牌讲座,培植具有百年云大气质、现代大学精神的校园文化,解决了课堂内外有效联动育人问题。

云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建宇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四个育人”理念实施以来,成绩十分显著,证明这条路子走对了。

一是区域一流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得到有力保障。学校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51门,《构建课程-课堂-教材一体化育人模式,筑牢课堂意识形态阵地》获云南高校思政工作优秀成果一等奖,“民族学教研室”获云南教书育人示范岗。学校入选全国“三全育人”试点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二是有力推动了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共融共享。学校与国内的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兰州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近十所高校联合培养人才;与美国、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高校联合办学。与行业企业合办10个“卓越班”,“云大启迪K栈”成为云南创业孵化典范。

三是有力实现了前沿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2018年以来,学校立项本科生创新创业项目2031项,本科生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233项。教师获省级教改项目28项;培育教学成果32项,教师发表教学改革论文346篇,出版教材109部。学校申报的“民族教育教材建设和管理政策研究基地”获批首批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

四是有力支撑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学校重点建设399个实习基地,获批生物学西双版纳野外实习国家级基地;建有4个国家级、1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民族学、天文学、统计学全国暑期学校已成品牌;近五年内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12项;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获得教育部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等。

五是有效提升了学生精神境界。全校组建社团近百个,“东陆讲坛”“大学之道”等系列讲座已成文化品牌。“理解中国——调研服务彩云南”获教育部第二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立项,至今,已支持210支团队赴云南省所有州市和全省21个边境口岸开展调研服务活动,参与学生超过1200人次,形成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决策咨询、科研成果和服务成果。

六是有效彰显了人才培养的综合效益。学校入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17个、省级13个。大多数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工作表现感到很满意或比较满意;应届生就业率与升学率逐年提升,毕业生执业能力与岗位适应能力稳步提升,社会评价良好。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任维东)

光明日报:坚持16年,云南大学新理念培养区域一流人才大见成效

光明日报:坚持16年,云南大学新理念培养区域一流人才大见成效

光明日报:坚持16年,云南大学新理念培养区域一流人才大见成效

光明日报:坚持16年,云南大学新理念培养区域一流人才大见成效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韦思宇

审核|李哲

相关阅读:
北京大兴区:2月17日起全面启动大规模人群新冠疫苗接种工作 世卫组织联合专家组:无证据显示2019年12月前武汉有疫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