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师生泪别颜济教授,一代传奇成绝响

原标题:师生泪别颜济教授,一代传奇成绝响

来源:四川农业大学

2月8日上午,再明朗的天气也止不住川农人心底的悲伤,人们陆续从四面八方汇聚到雅安市殡仪馆,送别中共党员、著名小麦育种专家、植物学家、小麦族生物系统学奠基人、四川农业大学颜济教授最后一程。他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2月6日17时5分逝世,享年97岁。

仪式现场庄严肃穆,“胸有保路风云报国见贤思齐,忠肝义胆纪念碑前话当年;拓展农大精神小麦田传佳音,纵观内外同行英雄应无悔”等挽联静静诉说着颜济先生一心报国、潜心科研、关心后辈的光辉一生。在哀乐声中,人们胸戴白花,怀着沉重心情,饱含热泪,在先生灵前深深鞠躬,作最后的告别。

校党委书记庄天慧,校长吴德,中国工程院院士荣廷昭,副校长陈代文、刘登才、朱占元、李明洲、卢艳丽,党委常委丁林、江英飒,老校领导代表文心田、邓良基、郑有良、李洪福、秦自强、杨文钰、何临春,有关部门负责人,颜老先生亲友学生及学校师生代表等到场参加追悼会。因疫情防控需要,告别仪式严格依规限制了参与人数,众多未能到场的学校师生、校外同行等也纷纷发来信息,向颜济先生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

师生泪别颜济教授,一代传奇成绝响

吴德致告别词。他回顾了颜济先生辉煌的一生,并给予高度评价。颜济先生作为“川农大精神”的奠基者之一,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一生潜心研究、醉心学术、崇尚科学、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形成了独特而富有个性的精神气质,是科学研究领域的典型和楷模,攀登上一座又一座学术高峰。颜济先生一生奖掖后学,是深受尊重和敬佩的智慧长者,他治学严谨、甘为人梯、平等待人,为人诚恳而见解深邃,学养丰厚而信念执着,追求真理而实事求是,成为小麦作物学科领域的带头人。颜济先生一腔家国情怀,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教育事业,他投笔从戎、为国为农,服务社会,以令人敬仰的一生实现了献身科学和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和标杆。先生远去,荣光犹存,颜济先生的业绩、风范和精神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要化悲痛为力量,传承弘扬“川农大精神”,把颜济先生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以学术的创新、科研的成果、育人的实效来告慰颜济先生在天之灵。

师生泪别颜济教授,一代传奇成绝响

学生代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杨武云表达了对恩师的深深敬意和深切怀念,颂扬了他关心后辈、坦荡为人的精神品格和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科研精神。家属代表、颜济之孙颜培感谢学校对爷爷一生作为的高度评价和深切追思,感谢大家从五湖四海汇集到雅安来送别颜老最后一程。

惊闻颜济先生辞世,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英国洛桑试验站、加拿大圣玛丽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国家小麦改良中心、中国农业出版社、南京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省作物学会、西南科技大学、西昌学院、绵阳农业科学研究院等国内外同行单位和个人也纷纷发来唁电,深情悼念颜济先生。他的众多弟子也纷纷撰文,缅怀追忆恩师立志报国的一生、科研创新的一生、豪迈坦荡的一生。

从医学生到飞行员再到小麦育种专家,颜济一生充满传奇

师生泪别颜济教授,一代传奇成绝响

不想当小麦专家的空军飞行员不是好牙医。这句看似玩笑的话,却涵盖了颜济青年时代的3个选择。1942年,颜济考入华西协和大学牙医学院,如果不出意外,他会成为一名出色的牙科医生。但动荡时期,个人的命运也跌宕起伏。那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上中国的土地,全国青年掀起投笔从戎、保家卫国的高潮,颜济暂时放下了当医生的念头,他考进空军军校,成了一名飞行员。

抗战胜利后,年轻的飞行员重返校园。这一次,他选择了华西协和大学农学系。近80年后,他成了小麦族生物系统学及形态发育研究的第一人,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得主,他让曾在四川地区价格昂贵的小麦,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平价美食,他选育的小麦品系创下20年保持抗性不衰的世界纪录,他为世界细胞遗传学做出了卓越贡献。

师生泪别颜济教授,一代传奇成绝响

颜济教授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给大地播撒一把好麦种。国家战火频仍,就穿上戎装;看到战乱后百姓颠沛流离,食不果腹,就报考农学。青年颜济的每个选择,都与家国和时代息息相关。50年代初,四川小麦主栽品种大都从意大利引进,条锈病和倒伏严重。小麦产量低,白面是天价,普通百姓根本吃不起。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的颜济当起了“基因魔术师”。

“对科学家所讲的话不能迷信,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后来颜济经常对学生讲起的话,也是他毕生的信条。在很多人觉得四川无法育成小麦良种的时候,颜济不相信只有外国的麦种好种田,他以地方品种为基础,进行矮杆抗倒、抗病的系选,同时引进国外新的种质,杂交育种。

师生泪别颜济教授,一代传奇成绝响

江泽民同志视察位于都江堰的我校小麦研究所并与颜济教授亲切交谈。(左二为颜济教授)

要想让小麦单位面积产量再上一个台阶,得让小麦缩短生长周期,又增加产量。当时许多人认为这根本办不到,可颜济又不信了。熟悉植物器官发育形态学的颜济认为,总能找出适当的方法,让小麦育种两跨大关,和坚实的基础分不开。颜济工作初期,华西协和大学还是由外国教会联合办校,大多数教材和参考书都用英文编写。为了带好学生实习,他拼命读书、读文献,“看的书比大学还多好多倍”。

后来的“牛棚”岁月,朋友蒋雨竹冒险偷偷借给颜济一台显微镜,颜济的夫人和子女们暗地里给他带来必要的书籍和笔墨纸张。颜济就在这些简陋的研究资料里,分析高等植物器官形态学中,流行的茎叶节说和顶枝学说与实践的矛盾。2017年,这项多年的研究成果《高等植物器官结构的建成——多级次生节轴学说》一书正式出版,指出了流行学说中的不足,书中还有100多幅他亲手绘制的图片,张张栩栩如生。

师生泪别颜济教授,一代传奇成绝响

江泽民同志视察位于都江堰的我校小麦研究所并与颜济教授亲切交谈。(前排左二为颜济教授)

科研中的成果没有巧合。上世纪80年代,在联合国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IBPGR)资助下,颜济开展中国大区的小麦种质资源调查项目。有一次,颜济来到新疆,采到一株植物,颜济随即判定,这是一种国内从来没有记录的新种。回到实验室,颜济发现这株植物有六倍体染色体,他大胆判断,这是鹅观草属的StY染色体与冰草属的P染色体结合,形成的小麦族的新属,并把它命名为仲彬草属。这是国际上第一次以染色体组型为依据,发现的小麦族新属。

“我为什么能发现这个是新的?那是因为我们完全掌握了旧的,才能认识到新的。”从1983年到1998年,15年间,颜济及夫人杨俊良带领学生和助手们,系统地对我国新疆、西藏、陕西等16个省区和美国、加拿大、瑞典等国家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哪里有小麦族植物资源,哪里就有他的足迹。其间,他深入新疆荒漠10次,登上青藏高原18次。在野外,挤火车、住帐篷、嚼干粮是家常便饭。

师生泪别颜济教授,一代传奇成绝响

胡锦涛同志在京与出席全国科技奖励大会的我校颜济教授亲切握手

在学生们眼中,颜老师也是“严”老师。从1988年招收博士开始,他就要求自己的博士,必须在国际学术刊物上至少发表两篇论文才能毕业。颜济告诫学生,搞科研就要静下心来。他经常以著名小麦遗传学家西尔斯圣诞节依然坚持在实验室工作的实例来勉励学生心无旁骛、静心做事。无论是颜济年轻时的学生,还是耄耋之年后的弟子,都能时常见证老师在实验室、试验田和野外工作的身影。“怎么在育种时选优淘劣,如何评价亲本,甚至细节到如何捆样本、挂样本,颜老师都会带我们到小麦育种地,手把手教。”

在学生印象里,颜济动手能力强,不仅表现在田间的科研实践上。颜济和夫人耗费近20年时间,于2013年完成了370多万字的《小麦族生物系统学》专著系列5卷,记载了小麦族的30个属,2个亚属,464个种,9个亚种,186个变种。他亲手绘制了大量图片,使读者一目了然。这一成果全面总结了当今世界对小麦族生物系统学的研究精华,囊括了从经典分类、细胞遗传到分子系统发育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是总结1753年以来全世界有关小麦族系统学研究的专著系列,也是当今全世界唯一的全面总结小麦族生物系统学研究成果的专著。

师生泪别颜济教授,一代传奇成绝响

颜济的博士弟子如今全都成为学术与技术带头人,郑有良曾担任四川农业大学校长,也是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优秀博导,指导学生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两篇;彭正松现任西昌学院党委书记:罗明诚是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遗传学家;孙根楼是加拿大圣玛莉大学终身教授;卢宝荣担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他叮咛新一代小麦所科研工作者“要站在全新的高度思考未来小麦育种方向,不能单纯为出新品种而育种,更应该原始创新,课题组之间需要通力合作,从事国际一流水平研究。”他仍然放不下科研领域的后生,他嘱咐年轻人,“把自己研究领域的书读完,形成扎实的知识结构”,但“不能只读书,不比较。当有了新的认识,发现了新知识、新的真理,就是科学研究的成果”。

相关阅读:
菅义伟没答上打疫苗的具体时间 日专家:日本也应考虑引进中国疫苗 今天,就地过年的他们收到了一份爱心火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