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十三五”圆满收官 5年翻番市属国企上缴税收近6000亿
市属国企资产总额突破6万亿元,增长80%;年均收入破万亿,是“十二五”期间的1.6倍;累计上缴税费近6000亿元,5年实现翻番……这是从近日举行的2021年市国资委系统工作会上了解到的数据。
“过去的一年,我们历经艰难险阻,付出巨大努力,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实现了‘十三五’圆满收官。”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贵林表示,5年来,市国资委系统在生产经营、改革创新、党的建设等方面都取得明显成效,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稳住基本盘,2020年实现营收1.7万亿元
生产口罩、体温监测仪、负压救护车等防疫物资,保障生活必需品供应和城市安全运行;特殊时期,国资系统17万名党员社区报到,5000余名职工无偿献血超100万毫升;为大学生和残疾人等提供超1.4万个就业岗位,市区两级国企为中小微企业累计减免房租43.5亿元……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北京国企不计代价冲锋在前。
在抗击疫情的同时,北京国企率先复工复产,全力稳住首都经济基本盘,经济效益企稳回升。市国资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市属国企实现营业收入1.7万亿元,同比增长4.1%,利润连续5个月正增长,全年达到了958亿元。
而回望整个“十三五”时期,北京国有经济质量效益也实现稳步提升:市管国企资产总额突破6万亿元,比“十二五”末增长80%;营业收入实现年均破万亿,年利润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年均收入、利润分别为“十二五”期间的1.6倍和1.9倍。
“国企社会贡献也在持续提升,累计上缴税费近6000亿元,5年实现翻番。”张贵林介绍,特别是连续两年共上缴财政特别收益151亿元,为实现全市财政收入目标和推动重点任务提供坚实保障。
“十三五”期间,市国资委系统还完成服贸会、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等一系列重大活动服务保障。市属国企投资近4600亿元,承担了全市约40%的重点任务,高标准建成大兴国际机场、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冬奥会冬残奥会竞赛场馆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
创新驱动,研发投入年均增速超10%
作为市属国企的“领头雁”,资产总额和营业收入双超千亿的企业,从“十二五”时期的两家增至如今的8家;两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15家企业进入中国500强,6个品牌入选中国最具价值品牌前100强……亮眼的数字,体现出市属国企竞争实力在明显增强。这背后,是“十三五”以来国企改革创新动力的持续释放。
“企业创新发展加速推进,已全面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张贵林介绍,近年来国企创新投入持续增长,研发投入年均增速超过10%,推动形成了一大批创新成果,市属国企获得各类科技奖项600余项,其中京东方获得全市科技进步特等奖。
北京国企还成立新能源汽车、土壤修复等多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累计打造近500个各类创新平台、78家创新创业孵化载体。目前,市属国企高精尖产业项目储备库入选项目近300个,涉及资金450余亿元。
5年来,“京字头”国企还频频牵手研究机构、央企和中关村企业,探索协同创新之路。最新数据显示,市属国企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700余项,累计投入经费超300亿元;与央企开展合作项目近60项,5G示范园、轨道交通、氢燃料汽车等一批重大项目在京落地发展;与中关村企业开展百余项创新合作,在自动驾驶、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领域涌现出一批技术创新成果。
本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即将出台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迈入攻坚阶段。市国资委提出,2021年市属国企营业收入目标同比增长7%以上,净利润、利润总额同比增长8%以上。
“主要考虑是与北京经济增长目标相衔接,原则上应高于全市GDP增速,进一步提高市属国企经济效益和发展质量。”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这位负责人介绍,2021年国有企业将继续加强与中关村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优先采用首台(套)装备和首批次新材料,在城市出行、科技冬奥、智能工厂等领域加快推出一批新应用场景。同时,市属国企还将加大“五新”领域基础设施投入,带动社会资本布局5G、大数据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
张贵林透露,本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即将出台,各企业也将加快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或计划。市属国企将继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2021年将加快全市1000余家企业公司制改革,年底前完成收尾。国企混改将分层分类推动,将上市作为主要实现形式,推动北京建院、北京农商银行、首创证券、建工修复等企业IPO。(孙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