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二十四节气 立春养生提示

原标题:二十四节气|立春养生提示

来源:上海中医药大学

立春的由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太阳到达黄经315°之时节,每年阳历的2月3日或4日。

“立”是“开始”的意思。民谚云“一年之计在于春”,因此立春是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我国为农业大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立春既为节气之首,也是重大的节日。《事物记原》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均于立春日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之后逐渐各州、各县均要举行隆重的“迎春”活动。现今一些农村仍保留着部分风俗。立春日,村中长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抽打春牛三下,以示一年农事之始;妇女们抱幼儿绕春牛转三圈,以求消除疾病;后众村民将春牛打烂,分土而回,洒于各自田头,寓意农事兴旺。

二十四节气  立春养生提示

气候特点

立春,或为农历腊月,或为农历正月。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云:“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气象学以连续五日平均气温稳定于10℃以上的始日作为春季的开始,故我国立春节气时真正进入春季的只有华南部分地区。

《逸周书·时训解》云:“立春初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冻结于冬,遇春风而解散;东方五行属木;木者火之母也;立春之后第一个“五日”,气温渐升,大地开始解冻;蛰者藏也,振者动也,立春之后第二个“五日”,东风送暖,冬季蛰居密藏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活动;陟者升也,盛寒时节鱼当伏于水底而暖,立春之后第三个“五日”,阳气至,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化的碎冰片,而鱼感温遂上升而近冰,故形似负冰而游。

人体特点

民俗有云“春不减衣,秋不戴帽”,立春正值冬春交迭之际,其后十五日,气温起伏较大,乍寒乍暖;但人体适应天时,气机生发,腠理开始变得疏松,相比较冬日而言,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初春时节特别是北方地区居民不宜立即去除棉服,当谨防“倒春寒”侵扰,尤其对于婴幼儿、老年人及体弱之人而言,换装尤宜审慎,应适当“春捂”,切勿汗出当风,避免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初春当捂,却应有度,当根据具体气候变化调整衣着,可多备几件夹衣,随天气变化增减;若天气明显温热了,仍穿着棉衣,就会超过身体的耐热限度,尤其长江流域,春季湿度偏高,体温调节中枢会失去应有的敏感度,反而对健康不利。

饮食宜忌

诗圣杜甫在《立春》中写道:“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吃春卷、咬春都是自古流传下来的立春时节的饮食习俗。虽然祖国各地习俗不同,对于春卷的称呼各异,有春饼、春蚕、春盘等等,但其馅料多由蔬菜(包括白菜、萝卜、韭菜、菠菜、芫荽、生菜、豆芽、土豆丝)、大葱、生姜等混合组成。《酌中志》中“立春之时,无贵贱嚼萝卜,曰‘咬春’”,记述了古时立春日要吃一些以萝卜为代表的春季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

春季五行对应于木,五味对应于辛,就中医五脏而言对应于肝;季节、饮食、人体脏腑相互对应,故立春时节适当进食萝卜、韭菜、香菜、生姜、洋葱等味辛食物有助于辅佐肝气通达顺畅,整体而言于机体有益。但应当注意的是,味辛、气厚的食物虽为春季美味,但若过量食用,辛热之气容易损伤人体的阴液,同时也容易消耗正气,反而不利于健康,故选择食物时应该适量,尤其对于老年人,更应该全面均衡。

调和药物补泻

萝卜

“咬春”为立春时节传统饮食习俗,所谓“咬”指代吃或嚼,咬字不但突出了即将进入耕种季节的欣喜,更刻画出劳动人民坚忍不拔的信念,咬春的代表性食物是萝卜,一般切成薄片或切丝嚼食,北方喜生食小红萝卜,而南方偏爱白萝卜,食用有行气开胃消食,畅达肝脾气机的作用;但萝卜性味略凉,适当咬嚼即可,儿童、老年人、孕妇及体弱者当少食。

杂菜饺子

葱、姜、蒜、韭菜、香菜、芹菜等食物都是立春时节喜食之品,为了避免使用过量,又能够适合儿童、老年人及体弱者食用,可以将上述味辛食物切成细末,取少量与白菜、青菜、荠菜等蔬菜混合拌馅,制成杂菜饺子。这样既能保证食用应季食物,又适当矫味,增加了儿童对其的接受度,还能避免过量食用之弊。

精神调摄

中医认为,春季与肝气相通,肝与情志相对应为怒,立春过后应注意养肝调肝保肝,可至户外适当进行如远足、慢跑、放风筝、唱歌等活动锻炼,保持心情愉快,避免动怒、郁郁寡欢等情绪状态。

二十四节气  立春养生提示

本文转载自上海中西医结合医院微信公众号

二十四节气  立春养生提示

相关阅读:
外交部:中美合作可以办成很多有利于两国和世界的大事 境外媒体:中方呼吁中美关系重拾建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