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半月谈:“刷脸”才能回家?该把“人脸识别”关进法律的笼子了

原标题:“刷脸”才能回家?该把“人脸识别”关进法律的笼子了

半月谈评论员何欣荣何曦悦

陆续举行的各地两会上,关于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北京、上海和广东的一些代表委员指出,部分城市住宅小区强制推广人脸识别门禁,居民要“刷脸”才能回家,引发不少投诉。在多个城市加快数字化转型的当下,有必要对人脸识别设施的安装应用进行规范。

来源:视觉中国

来源:视觉中国

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细分领域,近年来人脸识别在国内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疫情期间更是呈现加速的势头。从机场车站到单位小区,市民的刷脸频率越来越高,带来的担忧和争议也越来越大。

从“杭州野生动物园人脸识别第一案”,到“星级公厕刷脸才能取厕纸”,频上热搜的新闻背后,是人们对于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三重忧虑:

有必要吗?人脸信息,是生物识别信息的一种。利用人脸信息可以快速、精确识别个人主体,对个人行动轨迹的追踪非常高效,但因此对个人隐私权可能带来的侵害,也非常严重。

基于此,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需要遵循三个原则,也就是合法、正当、必要,涉及生物信息的人脸识别更应如此。然而,现实生活中,人脸识别使用“越界”的现象并不鲜见,滥用的风险不断累积。

“上班刷脸打卡,午饭刷脸支付,出差住酒店刷脸登记,甚至上公厕取厕纸都要刷脸”——这样的网络调侃,已不是段子。这些应用真的有助于增进社会福祉、符合公共利益吗?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有选择吗?疫情期间,有些单位、小区为了安全高效,增加人脸识别门禁。与此同时,原有的门禁卡统统作废。这种强制推广使用的行为,引来吐槽一片。

人脸识别固然效率较高,但很多人认为,没必要为了人脸识别省下的几秒钟,就交出个人的信息、让渡自己的隐私。像住宅小区这种场所,即使大部分人都同意用,也应该提供其他选项。

有保护吗?人脸信息具有唯一性特征,一次泄露,会带来终身风险。这样的信息理应得到严格保护,但实际并非如此。一位政协委员表示,走访了当地的几个小区,发现小区人脸识别的后台系统就安装在监控机房服务器。对于数据拷贝,没看到保密措施。

考虑人脸识别的“负外部效应”正在显现,对其应用进行规范,需要及早提上议事日程。数据收集的原则是怎样的?对隐私数据是否应该限于必要部分?——在上海的两会上,一位人大代表的连续发问,获得了上海市委负责人的回应:围绕数据收集、保护、流通和交易进行立法,是当务之急。

科技,要以人为本。包括人脸识别在内的人工智能是“黑科技”,但如果使用不当、边界不清,就会变成让人“眼前一黑”的科技。希望以此次地方两会的讨论为契机,加快推动地方立法工作,给人脸识别的应用划定必要边界,帮助新技术的发展更好地步入良性轨道。

责任编辑:武晓东 SN241

专家建议:对感冒症状患者一律进行核酸检测 文化和旅游部部长胡和平会见委内瑞拉驻华大使普拉森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