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工资不挂钩论文数:让高校教师考核回归教育本位

▲资料图。图/IC PHOTO

▲资料图。图/IC PHOTO

1月27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对外公布。意见强调,在高校内部收入分配上,不将论文数、专利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教师绩效工资分配、奖励直接挂钩。

“教师绩效工资不跟论文数量挂钩”,消息甫一爆出,就在高校教师群体中引发广泛关注。

毕竟,将论文数、专利数等直接跟绩效工资挂钩,根据论文发表的期刊档次直接进行奖励,是不少高校的做法。

该做法一度被认为是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出高水平论文的“管理办法”。但也应看到,这直接导致当前高校“唯论文”、“唯专利”、“唯项目”的问题频出,也把高校教师的精力导向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申请课题搞经费,不少教授由此成为“工分教授”、“论文教授”、“经费教授”。

在此背景下,此次意见的出台,显然抓住了要害。不再“唯数量论”后,很多高校教师也就不用铆着劲“刷”论文数了。

接下来,很多人尤其是高校教师关心的问题是:不跟论文数量等挂钩后,该怎么评价教师。

应该明晰的是,唯数量论的考核机制实质上也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表现。而直接按论文、经费、项目等评价教师绩效进行奖励,也会催生急功近利等问题。但如果离开这些考评指标,很多教师担心,以前的数量评价会变为关系评价——评价会更看人脉关系。

但要解决这问题,不是要回到“唯科研量化指标是论”的老路上,而是要进一步改革当前高校的评价机制。

以论文数、专利数等考评教师,根源在于行政主导的评价机制。在这一机制之下,行政部门会把学校重视的办学指标分到教师考评中。

近年来,一些高校都把教师发表论文数、申请专利、项目数作为重要的办学成就,在层层传导下,这些指标最终也会被分解给教师。所以,就有了对教师考核着重看论文发布数量的情况。

再者,由于考核部门对具体学科、专业并不了解,实行数量评价,简单看教师的论文数、专利数,似乎既方便操作,又公平可见。

既然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指标要调整,那这些自然也要因“势”而变。

比如,对论文的评价,要从看重“量”回归看重“质”。

在以往,教师评价体系中,论文这块主要看数量,看论文发表在什么期刊上,并不会关注论文本身的创新价值,这导致学术研究重量不重质,还滋生了论文代写、论文买卖等乱象。

在不按数量评价后,就要看论文本身的创新价值。怎么看?还得让专业同行对论文本身进行评价。

进一步言之,要推进教育、学术的管理与评价改革,把行政主导的评价机制改革为由专业同行进行的专业评价。

推进专业同行评价,需要推进高校治理改革。简单来说,需要建立真正能进行教育与学术管理、评价的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要由其制订针对教师的教育、学术评价标准,关注教师的教育能力、学术能力与教育贡献、学术贡献。

事实上,这也是当前高校许多机制改革与制度完善的重要努力方向。像此次发布的意见明确把职称评审权下放给高校,也要仰赖这点。

说到底,高校教师考核,确实不宜“唯数量论”,而应回归学术、教学本位。

□熊丙奇(学者)

责任编辑:张建利

相关阅读:
黑龙江哈尔滨新增5个管控单元 368名新生与百余位老师的狮山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