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上海“长大要当科学家”的孩子变少了?这或许是学校和社会的“锅”

原标题:上海“长大要当科学家”的孩子变少了?这或许是学校和社会的“锅”

上海“长大要当科学家”的孩子变少了?这或许是学校和社会的“锅”

在2015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问及“学生30岁时希望从事的工作”时,京沪苏粤仅有16.8%的学生愿意从事科学类事业,相比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原因之一就是从小科技教育不足,学生没有培养起科技兴趣。

为此,鲍英菁等17位委员提交了一份提案,呼吁在基础教育阶段优化科技教育,提高青少年科技素养和能力。

“小学自然学科、初中科学等必修课程基本没有专职教师,尤其缺少工程技术领域和跨学科师资,大多由其他学科教师兼课。”鲍英菁说。做了多年老师,她发现,兼职教师的科技相关知识有限,科学性无法保证。

据了解,目前中小学校内主要通过科学类课程、科学项目、科技活动实施科学科技教育,形式比较单一。校外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目前全市共有区级公办校外教育机构21所,不能满足基础教育阶段150多万学生的科技教育需求。类似少科站、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硬件差异大,社会认知度也不高,老一代指导教师退休后,一批基础性科技活动项目面临无以为继的窘况。

“青少年科技创新素养的培养不可一蹴而就,更无法坐享其成,但是可以从长计议。”鲍英菁等委员建议,应该明确上海青少年科技素养的培养目标,编制基础教育阶段的科技教育指导纲要。同时,可以按照人口密度增加公办校外教育机构数量,并对国家战略性科技发展的启蒙教育进行合理布局,比如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生物医药等领域。

他们同时建议,吸纳更高层次学历的人员,担任科学科技类专职教师,鼓励中小学校和校外科技教育机构之间师资共享。

栏目主编:张骏

文字编辑:刘雪妍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相关阅读:
大学科技园要靠出租房屋盈利,这还怎么进行科创? 推进科技创新如何强弱项补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