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大城市“房价高、租房难”,年轻人如何“住有所居”

原标题:大城市“房价高、租房难”,年轻人如何“住有所居”

大城市“房价高、租房难”,年轻人如何“住有所居”

居住问题成为大城市引进人才的瓶颈。去年12月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作为2021年的一项重点任务。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为持续改善市民居住条件,上海2021年将优化住房保障体系,加快租赁房建设,形成供应5.3万套。

“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和有限供给之间存在巨大缺口。”“由于信息不通畅、资源分割等原因,大量急需公租房的人员找不到合适房源,同时又存在大批房源空置的现象。”今年两会上,多位委员提到“房价高、租房难”加剧企业招工难、用工贵、留人难,而实现“住有所居”,既要增加租赁房供应,盘活供应存量,也需要国人更新住房观念。

公租房冷热不均

市政协委员、市政府参事沈志刚去年走访调研了20余家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领域的企业,发现不管是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均反馈“招工难、用工贵、留人难”。

“住房影响企业招工,长远来说也会影响城市对企业导入的吸引力。”沈志刚在调研中了解到,目前上海的用工成本已高出周边地区20%左右甚至更多,但依然难以找到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和熟练的技工人员,招到的人员队伍也不稳定。企业反映的来沪工作人员住房困难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房价高;二是租房贵;三是租房难,大部分制造业企业都在城市郊区,工业区周边民居很少,更缺乏政府建设的配套公赁房。

全国政协委员、春秋航空董事长王煜指出租赁房存在明显的“冷热不均”现象。“市区公租房稀缺,大家‘抢破头’,郊区公租房却无人问津。闵行马桥镇、浦东航头镇等地有大量空置房,但在张江地区,现有公租房约5000余套,排队申请居住的人超过2万人,申请一间公租房往往要等两年以上。”

事实上,2017年制定的《上海市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规划土地政策实施办法(试行)》就提出鼓励园区建设租赁住房,促进产城融合,即增加产业园区和周边地区的租赁住房供应,筹措供应市场化的社会租赁住房用地,鼓励园区平台在产业园区内集中建设人才公寓(单位租赁房)。“应该让各个园区贯彻落实好这一办法,及时调整已建成和规划中产业园区的规划布局,增加公租房配套面积;在已建成的老产业园区,尽可能‘见缝插针’在园区内和园区周边增配公租房。”

沈志刚补充,五大新城规划建设将是今后一个时期上海城市发展的亮点和重点,可以在五大新城规划中,加强建设面向产业布局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制定扶持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在自有土地上建立员工公寓,吸引企业来沪投厂,吸引海内外年轻人来沪就业创业。

建议公租房信息更公开

“生活中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自己周围有没有公租房。”关于公租房短缺,市政协委员、市委巡视组组长钮晓鸣和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教授蓝闽波不约而同地关注到另外一个情况,即因信息不公开加剧的供需矛盾。

“其实也有许多部门、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建造了公租房作为人才公寓,解决收入较低的青年人才或回国人员的居住问题,只是从调研的结果来看,由于信息不通畅、资源分割等原因,大量急需公租房的人员找不到合适房源,同时又存在大批房源空置的现象。”钮晓鸣发现,与市场上的二手房租赁不同,人才公寓信息发布不畅通。不同单位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各自为政”现象,也造成公租房在实际使用上的浪费。一些单位建好人才公寓后有空置,“那是不是可以对周边有需求的人群开放”?

沈志刚指出,以前主要是一些国企、事业单位可以在自有土地上建造员工公寓,如今也应考虑将此政策逐步放宽给一些民营企业,比如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快递、送餐人群也有这类租房需求。

“现在市场上的租赁房,还有一些房源在房地产企业。”市政协委员、万科集团高级副总裁张海告诉记者,根据“上海普通住宅用地需有一定比例的自持住宅物业用于租赁”的规则,新造的住宅房中包括一部分“只租不售”的房源,但这些房子主要由企业分散经营,并未纳入统一平台。

钮晓鸣建议建立全市性的公租房房源开放平台,列入“一网通办”,首先将政府出资建设的各类人才公寓、公租房等信息入网公开,将包括房源情况、租赁价格、周边服务及物业管理等信息纳入“一网通办”统筹管理,方便使用者申请受理,实现资源共享。

“目前,徐汇区每月都会将公租房的房源在政府网站和微信上公布。区里每年公租房的供应量在200—300套。”市人大代表、徐汇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局长茹国明说,“要更好地满足各类人才的需求,建议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手段筹措房源。除了政府部门,社会层面也要加大建设和投入力度。”

住房理念待更新

住有所居,是重要的民生目标,但合理的住房消费结构,既包括购买住房,也包括租赁住房。多位委员提到,实现“住有所居”,中国人观念中强烈的“产权”思维也有待改变。

沈志刚告诉记者,中国人住房拥有率高达96%,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因为在很多国家,以租赁方式保障阶段性住房需求才是通行做法。而以买房平均年龄来看,发达国家居民购房年龄平均在40-50岁,但在我国一些城市,购房人平均年龄只有30岁,“婚前买房”的观念给人很大的压力。

张海认为,上海土地“寸土寸金”,商品住宅供应相对短缺,对人才留存有压力。与此同时,城市新兴商务区商住配比失衡,职住分离的问题尚未得到更妥善的解决。“以虹桥商务区核心区为例,由于核心区内商办用地与居住用地的比例严重不均,根据大数据技术对人群热力分布分析,商务区内日间工作人口约 25万人,夜间居住人口仅3万人,导致园区‘潮汐’现象,给城市交通运行带来压力,也限制了园区商业配套成熟度和品质提升。”

所以,在张海看来,上海后续租赁房供应不能只看数量,而是需要结合需求通盘考量。“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将形成供应5.3万套租赁房,这些房子建在哪里,直接影响后续使用。”他建议房地产市场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的同时,要关注需求侧的反馈,建立定期复盘机制,以保证有效供给反哺有效需求。

栏目主编:张骏

文字编辑:谢飞君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曹立媛

相关阅读:
福建强化科技创新培育发展动能 上海今年将加装电梯1000台!一楼损失怎么补?维护保养谁来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