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栖霞笏山金矿井下传回的纸条上,可以读到什么?
令人揪心的山东栖霞笏山金矿爆炸事故,救援现场终于传出好消息。1月17日23时40分左右,井下工人传回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们在井下22人,但在五中只有11人,六中1人,4个受伤,另有十人情况不明。现在大家体力透支严重,急需胃药、制(止)痛药、医用胶带、外用消炎药。另有3人有高血压,急需降压药,我车上有两种,请把药带下来。由于井下空气不流通,炮烟浓度大。现在井下水特别大。望救援不停,我们就有希望。谢谢你们了。”
有人说,这张纸条上面的每一个字,读了都能让人流眼泪。从1月10日14时爆炸事故发生之后,工人们就被困在井下600多米处,面临着透水、浓烟、窒息、饥饿和伤病等威胁,每一秒钟都有可能失去生命。目前仍然失联的10位工人更是生死未卜。在这样极端的处境里,他们没有放弃生的希望,而是互相帮助、互相扶持,照顾受伤的工友、看护生病的工友,互为支撑着坚持了一个多星期。当生的机会如曙光般闪现,一句“望救援不停,我们就有希望”寄托了他们多少热切期望。而且,哪怕身处绝境,他们仍然没有忘记感恩,对全力救援他们的人员说“谢谢你们了”。
一张纸条背后,是22位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建设者和奋斗者,而不是冷冰冰的“22”这个数字。纸条上面几句朴素的话语,使人们仿佛身临其境,为那种千钧一发的险情揪心。它甚至勾勒出了这群劳动者的群像,使人们想象他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他们有梦想,愿意付出诚实的劳动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走进矿井的时候,他们会为安全担忧;走出矿井的时候,他们会为平安归来欢庆。
在不少矿难的情况通报和新闻报道中,都“只见数字不见人”。人们往往只能看到一串冷冰冰的数字,很难看见那些矿工的名字和面容,更难以看见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世界。然而,劳动者不是数字。他们首先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只有当他们作为人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充分尊重和承认,只有当他们被看见、被听见、被感知、被共情,他们的安全和权益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企业管理者如果和劳动者同频共振,感同身受地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就会急他们所急、忧他们所忧,想方设法保护他们的安全。若如此,又怎么可能置劳动者于井下险境不顾,把事故迟报30个小时,白白浪费最为宝贵的黄金救援时间?同样,如果当地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对人民群众心怀深情厚意,就会认真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生产安全就会成为当地不可触碰的底线、红线、高压线,“迟报30小时”就会成为难以想象的事情。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是上世纪60年代的一篇著名通讯报道。60年过去了,当年干部和群众之间那种真诚、质朴无华的深情仍然让人动容。与那个艰苦年代相对照,今天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早就已经今非昔比。只要党员干部保持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优良传统,保持干群之间的鱼水深情,今天的劳动者、建设者和奋斗者,其安全就一定能得到更好的保障,其权益也能够得到更好的维护。
从这一点上来说,栖霞市的相关领导干部被严肃问责,可谓敲响了一记响亮的警钟——身为领导干部,心里一定要装着“人民”两个字。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项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