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人气爆棚!同济这门宝藏课程藏不住啦……

原标题:人气爆棚!同济这门宝藏课程藏不住啦……

听院士上课是什么感觉听汪品先院士讲述科学与文化的关系又是什么样的学习体验呢

汪院士的宝藏课程总是座无虚席

你看

每每汪院士《科学与文化》

这门课程一开讲

就会受到全校师生的追捧

真正的实力圈粉

人气爆棚!同济这门宝藏课程藏不住啦……

下课了也不愿离去的同学们

围着汪院士分享自己的课后感

人气爆棚!同济这门宝藏课程藏不住啦……

人气爆棚!同济这门宝藏课程藏不住啦……

人气爆棚!同济这门宝藏课程藏不住啦……

人气爆棚!同济这门宝藏课程藏不住啦……

人气爆棚!同济这门宝藏课程藏不住啦……

同学们为汪院士

精心准备的课程手绘

生动展现每讲主旨的画作

还有同学们的真切感言等等

人气爆棚!同济这门宝藏课程藏不住啦……

人气爆棚!同济这门宝藏课程藏不住啦……

人气爆棚!同济这门宝藏课程藏不住啦……

人气爆棚!同济这门宝藏课程藏不住啦……

没错

这门人气爆棚的课程

又将上新了

经过四年的积累和酝酿之后

汪先生决定再度出山

并且单挑大梁

讲授八课“科学与文化”

以崭新的姿态

和同学们再作交流

旨在用他科研报国的一生追求

与人生经历

来激励同学的创新意识

活跃校园的文化气氛

人气爆棚!同济这门宝藏课程藏不住啦……

小编已获得第一手消息

这八场课程的具体安排来啦~

这次汪品先院士又将带大家

走入什么样的奥秘世界呢?

人气爆棚!同济这门宝藏课程藏不住啦……

课程安排

课程性质:公共课,面向全校师生

课号:310247

学分:1学分

总学时:16学时

开课学院: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授课时间:双周周三晚18:30- 20:10(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开课)

授课地点:四平路校区逸夫楼一楼报告厅(如有变动会及时通知)

课程导览

本课的讲授,是试图以科学家的眼光去探讨文化范畴的题目,包括社会与自然、人类与海洋、东方与西方、继承与变革、科学与宗教等等。课堂追求独特的风格,力求透过科学的趣味性去琢磨认识论问题,以期激发学生的科学热情、权衡自己的学习方式。

第一讲

科学的产生

科学是有趣的、也是有用的。但是科学的产生并不是应用驱动的结果,而是作为一种文化追求,在16世纪伴随着欧洲的文艺复兴而产生的。其实历史上各大古文明都含有科学成分,但在我国科学和文化之间却始终存在断层,这可能也就是“李约瑟之问”的答案所在: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

第二讲

科学与视野

视觉是认知环境的主要途径,但是不同的视角会产生十分不同的效果。技术发展拓宽了人类的视野,但是缺乏穿透力,当前科学认知最大的弱点就是对深部过程缺乏了解。大千世界由不同时间尺度的过程相互叠加而成,但是人类的寿命限制了时间尺度上的辨识能力。于是,“人类中心论”就成了科学进步的大敌。

第三讲

人类与海洋

一部社会史,也可以从人与海洋的关系来解读。16世纪人类在平面上进入海洋,来源于爱琴海的海洋文明逐步征服了世界,击败了源自大陆的东亚文明。21世纪人类正在从垂向上进入海洋,预测“华夏振兴”的结果必将是大陆文明的改造,“少年中国”将以海陆结合的新面貌立足于世界之林。

第四讲

科学与好奇

宗教来自恐惧感,科学源于好奇心。真的源头创新从来不多,但一定要有文化的基础。创新有内外两种动力,科学家的好奇心、成就感和社会的需求,在科学发展中决定作用;过分强调科学的名利效益,容易导致学术腐败。和艺术一样,科学能够吸引业余爱好和自学成才,但是很难出现科学“票友”。

第五讲

创新与教育

整体上讲我国的教育体制,是和现代科学一起从西方引进的,因此与传统教育之间产生的冲突,成了百年来的永恒话题。本质上讲,这是儒家文化的语录教育和创新教育之间的矛盾;从形式上讲,是应试教育和启发教育的不同。类似的矛盾在科研上也有反映,亟待从“外包工”向“深加工”转型。

第六讲

东西方的文化

起源于大陆与海洋经济的东西方两大文明,深刻地影响着科学思维。百余年来,我国学术界在“传统保守”和“追随西方”之间摇摆,频繁的反复造成了文化洼地。亟待通过文化反思进行梳理,看清东、西方文化各自的利弊所在,对内建立民族自信、对外澄清国际舆论,为重振华夏清理文化地基。

第七讲

科学通用语

英语在二战之后方才演变为当今的世界通用语。汉语曾是东亚的通用语,今天全球语言五千多种,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数最多。方块字曾被长期诟病,却是连结汉民族的文化纽带,随着技术发展会有更好的应用前景。我国在推行双语教育的同时,要提高汉语在科学中的“币值”,为增强华夏的软实力而奋斗。

第八讲

科学的产生

全球变暖是第一次由科学问题引发的国际政治斗争,反映出单一物种的活动首次威胁到地球的生存环境。从50年前学术界宣传“核冬天”到现在担忧全球变暖,前后的矛盾反映出科学认识的不成熟。当前在寻找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西方的“末日文化”和东方的“天人合一”,都可以产生学术影响。

人气爆棚!同济这门宝藏课程藏不住啦……

课程容量有限同学们记得选课欢迎旁听

人气爆棚!同济这门宝藏课程藏不住啦……

主讲人介绍

汪品先,男,江苏苏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1960年从莫斯科大学地质系毕业,1981-1982年获洪堡奖学金在德国基尔大学进行科研,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气爆棚!同济这门宝藏课程藏不住啦……

人气爆棚!同济这门宝藏课程藏不住啦……

汪先生专长古海洋学和微体古生物学,主攻气候演变和南海地质,致力于推进我国深海科技的发展。1999年在南海主持实施了中国海首次大洋钻探,2011-2019年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海深海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

与此同时,汪先生也十分重视科学与文化的结合,热心科普教育。2011年和2014年,他在“文汇报”两度发起“科学创新的文化障碍”和“重建创新的文化自信”的讨论,2015年又提出“汉语被挤出科学,还是科学融入汉语”的问题。2013年主编出版《十万个为什么海洋卷》,2018年出版《瀛海探径》文集,合著《地球系统与演变》,2020年出版《深海浅说》。

2017年,年逾八十的汪品先主动请缨,邀请知名教授丁抗(现任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和钱旭红(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加盟,共同开设“科学,文化与海洋”新课,在激励创新意识、活跃校园气氛上起了很好的作用。

人气爆棚!同济这门宝藏课程藏不住啦……

人气爆棚!同济这门宝藏课程藏不住啦……

相信屏幕前的你也和小编一样迫切想感受这一场场科学之旅

双周周三晚18:30四平路校区逸夫楼一楼报告厅不见不散

来源: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视频:李华

编辑:聂阳阳

胡锡进:必须把人权说清楚 特斯拉突然狂降16万,官网被挤崩!网友:堪比iPhone 12只卖三千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