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他们,一等奖!

原标题:他们,一等奖!

来源:清华大学

还有120秒!

20分钟的时间限制马上就要到了。讲台上,年轻的教师仍在自然流畅地进行着课程内容的讲授,他的眼神在板书、教具和听众间自如切换,似乎并没有注意到计时器上飞速更新的数字。

最后2秒,结束语的尾音圆满落下,下课、鞠躬,时间刚好。

观摩室内,清华团队一颗颗紧紧揪着的心方才落下。

这正是今年举行的第五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以下简称“全国青教赛”)现场,竞赛设文科、理科、工科、医科、思想政治课专项5个组别,共有来自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62名选手参加。经过激烈竞争和严格评审,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师班慧勇荣获工科组一等奖,公共管理学院教师蒙克取获得文科组一等奖。

讲课,要有清华之‘格’

他们,一等奖!

以高性能复合钢材钢结构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班慧勇,于2016年底回到母校清华土木系任教。自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教授本科生专业核心课程“钢结构(1)(英)”及研究生前沿课程“高性能钢材与钢结构”。

本次全国青教赛,班慧勇的参赛课程即为“钢结构”。钢结构是目前土木工程领域最重要的结构形式之一,大量应用在高层、大跨等结构工程中,在当前建筑工业化和绿色建筑大发展的背景下,具有显著竞争优势和应用前景。

他们,一等奖!

这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就是为低年级学生初步建立知识架构,保持知识谱系的连贯。在既往三个学期的教学中,班慧勇会从钢结构整体概念入手,进而局部解剖,探析构件、连接、节点受力的基本理论与工程应用技术,最后再回到整体,与后续课程相衔接。

今年6月起,在土木系冯鹏与航天航空学院薛克宗、电机系朱桂萍、土木系李威四位老师组成的学校青教赛工科组教练团队的帮助下,班慧勇开始全力备赛。每周两次集中演练,四位老师给出建议,每次讨论都会持续四五个小时,有时甚至进行到深夜。

“有几次结束后,我看到办公楼外路灯下教练老师们的背影,他们仍在认真讨论交流着。”班慧勇深感青教赛团队的强大支撑力,是他在参赛过程中信念与安全感的重要来源。

除此之外,班慧勇还花了大量时间准备参赛所需20讲的授课内容,厘清主线、更新思路,收集素材、策划设计。“青教赛团队的教练老师们告诉我,清华授课,强调‘内容为王’,要做到有深度、有重点,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讲课要有清华之‘格’——不仅要讲清楚知识点,还要传达一种思想,对学生有所启发。现在回头去看每一讲的第一版设计和最后一版参赛的设计,真的是完全不一样。”

班慧勇回忆,上场前1小时抽取教学演示节段内容时,抽到了“16-火灾下钢柱的承载力”。这一讲围绕钢结构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一种灾害条件,针对火灾下钢柱的破坏,从现象出发探究机理、提出方法。

比赛中,有一个细节令他至今印象深刻。“我使用的教具是一张A4纸,通过互动实验,从失稳机理和火灾实际情况展开逐层讨论。由于竞赛组委会要求不能和评委直接互动,所以我并没有下发任何教具。但当我讲到‘请大家和我一起拿起一张纸做一个实验’时,我发现,有超过一半的老师找出自己桌上的白纸,跟着我的动作操作——我一压,老师们也跟着一压,我把纸卷起来,老师们也跟着卷。这种正向的激励使我更加放松自如。”

“我现在也还是在一个学习的阶段。”班慧勇诚恳地说,他在教学上的成长,离不开清华对“以赛促教”的重视和长期形成的“青教赛精神”。“我很幸运,先后参加了2017年学院青教赛、2018年清华青教赛、2019年北京市青教赛和今年的全国赛,在学校、院系各位老师、特别是学校青教赛团队的支持与帮助中,课程得以被不断打磨、完善。”

他们,一等奖!

日常的教学中,班慧勇重视与学生的交流。他鼓励同学们在开放办公交流时间来进行一对一交流,夯实对课程的学习与理解,也希望听到大家对课程的建议。“教学评估中,有不少同学给了我非常好的建议,‘钢结构(1)(英)’这门课开设至今不断完善、提升,离不开青教赛团队的指导和多次比赛的历练,同时,还有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功于同学们。”班慧勇说,“包括本次竞赛也是一样,我的博士生也积极思考,给我提供了很多很好的参考建议。”

班慧勇还记得,第一次真正站上讲台讲课时,他感受到的不是紧张,而是急切,急切地想要和台下每一位同学进行交流。

时至今日,班慧勇一直觉得自己“始终还是一个学习者”——向前辈汲取经验、与学生教学相长。而这样的心态,也使他能够以“学生视角”看待教学,增进双向理解,扎实教学效果。未来,他将继续秉持“少一些‘给我上’,多一些‘跟我上’”的理念,不断成长,永葆清华之“格”。

做老师,意味着什么?

他们,一等奖!

“讲之前,我以为自己不会紧张,直到拿起翻页笔准备开始的时候,才发现手在不由自主地抖。”回忆起比赛细节,蒙克笑着说:“不过因为之前准备了稿子,非常熟悉基本流程,所以尽管手抖成这样,也能顺利讲下去。”

蒙克,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近五年的教学生涯中,他成长的速度令人惊讶。在2019年北京高校第11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蒙克获得一等奖第一名,拿到了第五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入场券。在今年10月27日举行的全国青教赛中,蒙克取得文科组一等奖的好成绩。

台上沉稳冷静的表现背后,是蒙克和指导教师团队对参赛课程近5个月的打磨与锤炼。

蒙克的参赛课程是“全球史中的社会学”,“虽然在公管学院上了两三年‘社会学’,有一定基础,但之前并没有开设过‘全球史中的社会学’这门本科生课程。赛前我就想,不如借由备赛把这门课备出来,相当于完全从零开始。”说起这门新开设的课程,蒙克十分自豪:“我觉得自己真正践行了‘以赛促教’,比赛都还没有结束,我参赛的课程就已经在清华开起来了。”

从今年5月通知参与全国青教赛开始,经过最初的自主选题阶段,蒙克和指导教师团队每周都会在清华大学工会会议室碰面两次。少则两讲,多则四讲,蒙克一边面向教练们试讲,一边根据修改意见做调整,暑假也从未间断。帮助蒙克进行备战的指导教师团队包括化学系教授薛芳渝、社科学院副教授晋军、公管学院副教授梅赐琪、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蕉等。

他们,一等奖!

如何在20分钟内将一个深奥的知识点讲得通俗易懂?这是一个难题。

在授课过程中,蒙克坚定贯彻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开门见山地提出现实问题,从问题出发,串联理论发展过程,并在过程中不忘抓牢与学生的互动。

“老师做的事就是记录人类的记忆。”蒙克发出这一感慨源于备赛期间的一次加练。当时,蒙克正在进行讲稿和课堂细节的最后打磨,薛芳渝私下约蒙克单独加了一次试讲。试讲结束,蒙克和助教正准备离开,回头时才发现薛芳渝背着双肩包站在讲台上正一点点擦拭黑板,散布着桌椅的教室空空荡荡,窗外昏暗的光线勾勒出他寥寥的背影。

“如果抛去虚名,做老师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当所有人都离开了教室,你是这个空间最后的守护者。”这一幕让蒙克至今记忆犹新,“老师做的事情就是记录人类的记忆,然后把它传递给未来。”蒙克说。

他们,一等奖!

蒙克课堂上学生全神贯注听讲

备赛过程中,清华大学工会也给予了参赛教师最大的支持。“跟随团队到南京参赛的冀静平老师一直全神贯注关注我的比赛过程,直到走出赛场,她才从紧张的氛围中回过神来,想起当天是女儿的生日要打电话。”蒙克回忆说,从校赛筹备,到准备市赛,再到国赛,工会老师们倾尽心力,为清华青年教师们的成长而劳累奔波。

蒙克用“价值理性”的概念来评价给予过他帮助的团队:“价值理性是支撑一个人做一件事情的最强动力,觉得做这个事有意义,一个人才会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这样的理性,蕴藏在清华教师对教学的尊敬之中,也蕴藏在青教赛团队精益求精的传帮带精神中。

他们,一等奖!

“跳出舒适圈来做自己原本没有那么擅长的事,有困难与痛苦,但更有开阔学术视野上的收获。”满载收获,蒙克步伐轻快地从全国青教赛的赛场上走下,又回到了清华三尺讲台之上。

相关阅读:
陕西省第一针新冠病毒疫苗完成接种 接种者为机场工作人员 为防疫国内部分高校将提前放寒假,有学校假期达7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