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北京市疾控中心:筑牢首都公共卫生安全屏障

原标题:北京市疾控中心:筑牢首都公共卫生安全屏障

来源: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十三五”期间,北京市疾控系统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12月18日,在北京市召开的回顾“十三五”展望“十四五”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疾控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黄春就以上问题做了介绍。

黄春介绍,“十三五”时期,北京市疾控系统始终以保障人民健康为宗旨,以疾病预防控制为主线,以维护城市安全为目标,持续推进首都公共卫生事业创新发展,筑牢了首都公共卫生安全屏障。重点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构建全社会参与机制

一是不断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全社会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体系;二是形成全社会广泛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全面落实传染病疫情防控“四方责任”,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合作、专业机构支持、全社会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控格局;三是构建了覆盖大专院校、部队、医疗及疾控机构等高效灵敏的传染病监测网络,传染病病原检测甄别能力覆盖所有法定报告传染病。

二、传染病控制成效显著公共卫生防线更加牢固

“十三五”时期,北京市传染病处于低流行水平,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从2016年138/10万降至2019年的123/10万,降幅11%,2020年1至11月,全市甲乙类传染病报告病例数较2019年同期下降了32.8%。维持35年无脊髓灰质炎、24年无白喉、19年无新生儿破伤风病例报告;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流行率为全国最低;艾滋病疫情处于低流行水平,新报告病例数稳中有降;流脑、乙脑等疫苗可预防疾病维持在历史最低水平。

三、倡导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慢性病防控成效明显

一是慢性病综合防控格局初步形成,全市11个区为国家级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5个区为市级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二是广泛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三减三健”“万步有约”逐渐深入人心;三是慢病监测体系日趋完善,能动态掌握慢病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死因监测、高危人群主动筛查管理质量逐年提高;四是慢病干预适宜技术顺利推广,全市已建立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和糖尿病同伴支持小组超过5000个,覆盖全市85%以上的村(居)委会。

四、加强能力建设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一是环境卫生方面,生活饮用水监测网络已经覆盖全市;持续开展PM2.5对人群健康影响研究,为防控空气污染对健康危害提供科学依据。二是职业病防治和放射卫生方面,职业有害因素、职业健康和放射监测能力水平不断提高。三是营养与食品卫生方面,构建了覆盖全市的食品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监测网络和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推进了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和致病因子溯源检测技术应用,完善了居民营养监测干预体系;四是学校卫生方面,积极推广中小学生近视、肥胖和传染病等适宜防控技术,完善了学生健康及相关因素的学校卫生监测体系。

五、持续推出惠民措施全面维护市民健康安全

“十三五”时期,我市持续为60岁以上老人和中小学生免费接种流感疫苗;2018年推出了65岁以上老人免费接种肺炎疫苗的重大惠民举措;2019年HPV疫苗纳入免疫规划二类疫苗,为女性市民撑起健康保护伞。举办市民喜闻乐见的“健康大课堂”“健康科普大赛”,不断推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我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已达到32.3%,较2008年提升了21.6个百分点,显著高于全国17.1%的平均水平。

六、强化应急能力圆满完成公共卫生保障任务

“十三五”时期,全市疾控系统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置全国首例黄热病、首例裂谷热疫情,我市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首例人感染H5N6禽流感疫情,妥善处置首起特大城市输入性肺鼠疫疫情。科学开展泥石流、暴雨洪涝灾后防疫工作,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圆满完成党的“十九大”“中非合作论坛”“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等大型政务国务活动公共卫生保障任务,目前正全力投入2022年冬奥会筹备期间的公共卫生保障工作。

面对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全市疾控系统分析推演北京疫情走势,提交风险评估和政策建议报告;建立北京首个新冠核酸检测实验室,最短时间内完成病毒全基因测序;发布全社会防疫指引105个,科普宣传覆盖60亿人次。面对新发地聚集性疫情,我们精准研判,迅速开展流调排查,在2000多万人口城市中,通过2例病例活动轨迹和环境采样分析,用16小时就成功溯源,为26天全面控制疫情赢得宝贵时间。

黄春介绍,下一步,北京市疾控系统将继续完善首都公共卫生监测体系,切实做到重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早处置,不断探索疾病防控与健康促进工作新模式,坚决守护好首都人民的健康安全。

相关阅读:
三期临床试验中,已有7.5万人在境外接种我国三款灭活疫苗 卫星视角看南极:中山站与固定冰外缘线距离不是一直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