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史无前例!五天——五位院士走进山大,六位院士带来顶级讲座!

原标题:史无前例!五天——五位院士走进山大,六位院士带来顶级讲座!

来源:山西大学

编者按

11月30日-12月4日

五天,五位院士走进山大校园

五天,六位院士作顶级讲座

这在学校发展中前所未有、史无前例

五天来

从浩瀚宇宙到微观分子

从传统中药到生物医药

从基础数学到交叉学科

群英荟萃,深研学术之真

智慧交融,细察科学之善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些学术盛宴吧!

蔡荣根:“广义相对论、黑洞和引力波”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勇于探索未被开拓的领域才能做出开创性的工作

史无前例!五天——五位院士走进山大,六位院士带来顶级讲座!

蔡荣根,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学术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广义相对论和引力学会会士,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现兼任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物理学会学术交流委员会主任,中国物理学会引力和相对论天体物理分会主任,国际广义相对论和引力学会理事,亚太物理学会天体物理,引力和宇宙学分会副理事长,金砖国家引力,天体物理和宇宙学学会理事长,亚太理论物理中心(APCTP)理事会理事。引力理论和宇宙学是其主要研究领域,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引力波相关物理问题研究”负责人,创新群体项目“粒子物理和宇宙学”负责人,发表论文260余篇,论文被引用16000余次。

12月2日,作为“2020年专家咨询服务山西·院士行”系列活动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学术所长蔡荣根研究员以“广义相对论、黑洞和引力波”为题,带领山大师生仰望星空,揭开黑洞和引力波神秘的面纱。宇宙学和黑洞研究是当今物理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

蔡院士介绍了自己的研究领域:黑洞和引力波,这是广义相对论的两个重要预言,他也介绍了广义相对论的经典实验检验。对现代宇宙中的“大问题”:暴胀、暗物质、暗能量、引力波等作了简单扼要的介绍。这些问题引起的一些基础物理问题,必须通过实验观测来回答。他说,我们现在只知道宇宙的百分之五!宇宙有大量秘密有待我们去揭示,引力波开启了一个新时代!蔡院士强调,科学研究既要抬头仰望星空,又要俯身脚踏实地。他用通俗科普的语言,介绍了深奥的研究领域,为大家上了一堂宇宙学科普课。

启发:用科学的眼光仰望星空,永远保持一颗对问题、对宇宙的好奇心,勇于追求真理、敢于试错,不断探索宇宙的奥秘,迎接科学创新的新时代。

贺泓:“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成就和科学问题”

专家“把脉”助力防治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已进入“深水区”,

区域联防联控的落地执行需要科技支撑

加强领域攻关,建设美丽山西

史无前例!五天——五位院士走进山大,六位院士带来顶级讲座!

贺泓,主要致力于环境催化体系设计、技术研发及其在大气污染物催化净化方面的应用研究,在柴油车排放污染控制、室内空气净化和大气灰霾成因及控制方面的取得系列成果,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等奖项。

12月1日,作为“2020年专家咨询服务山西·院士行”系列活动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贺泓研究员莅校进行学术交流,并在博雅报告厅作了“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成就和科学问题”的学术报告。

贺院士从由浅入深3个部分为我们讲解了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工程成就和科学问题。首先,贺院士介绍了我国大气污染控制历程和工程成就。近年来,中国的灰霾问题相对严重,贺院士重点讲述了对灰霾的研究过程,科研人员创新性地提出未曾被认识的复合污染机制,并提出了“大气霾化学烟雾”的新概念。接着,贺院士讲述了目前的形势与挑战。我国PM2.5浓度仍高于WHO指导值,而臭氧浓度近年来也有大幅上升,形成两者“双高”的僵局,北方某些地区两者明显的“此消彼长”的“跷跷板效应”也是一大困境。最后,贺院士指明今后的行动和展望,展现了通过科技研究支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美好愿景。“霾化学”作为一个新的学科,其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仍有待完善。

启发:虽然我们近些年在治理灰霾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我们仍是“小学生水平”,未来要变成“大学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且这条路会越来越难走,需要的解决方案要求越来越精确。希望对此感兴趣的同学们积极加入进来,携手守护祖国的蓝天!

陈坚:“未来食品:任务与挑战”

积极投身食品科技创新研究,

抢占食品科技前沿和食品产业高地

史无前例!五天——五位院士走进山大,六位院士带来顶级讲座!

陈坚,长期从事发酵工程、食品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省部级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中国专利奖金奖等;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万人计划)人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科技委农林学部副主任、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江南大学“未来食品”科学中心主任;Food Bioscience主编、国际食品科学院(IAFoST)Fellow、国际生物加工学会(IBA)Fellow。

11月30日,作为“2020年专家咨询服务山西·院士行”系列活动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原校长陈坚教授莅校进行学术交流,并在博雅报告厅作了“未来食品:任务与挑战”的学术报告。陈坚院士就食品合成生物学所面临的任务与挑战,提出了“食品领域未来技术预测”“细胞工厂”等新理念,分析了未来食品领域技术结构,详细介绍了包括新型酶制剂的开发、食品大数据、食品细胞工厂、食品智能制造等未来食品领域发展的关键技术预测及其要求。陈坚院士还介绍了食品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及发展方向,他从食品合成生物学所面临的任务与挑战方面展开,对食品领域加工需要的新理论思维、新技术方法进行了前瞻性的引导。

启发:未来食品科学是新型的前沿交叉学科,以食品合成生物学、食品大数据、感知科学、智能装备制造等交叉学科领域为主要研究方向。我们要做好世界食品科学基础研究,开发食品领域颠覆性技术,助推我国进入世界食品领域强国前列。

张平文:“数据科学融通应用数学”

数学的春天来了!数学人的机遇在哪里?

追求简洁与美关注科学意义

重视发挥经济与社会价值

史无前例!五天——五位院士走进山大,六位院士带来顶级讲座!

张平文,长期从事计算数学和科学计算研究与教学工作,在复杂流体的数学理论与计算方法、移动网格方法与应用、多尺度分析与计算等多个研究领域取得了系列重要研究成果。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2年博士毕业后留在北京大学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2002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9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8年被邀请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大会报告。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冯康科学计算奖、教育部首届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青年教师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七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一等奖、北京市师德标兵等多项荣誉。现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理事长、北京大学科学与工程计算中心主任、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等职。

12月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副校长张平文教授应邀来校,并以“数据科学融通应用数学”为题解读了数学的魅力所在。他在报告中生动回顾了应用数学的历史,剖析了应用数学研究及教育发展的现状,揭示了应用数学的价值观及应用数学人的时代使命,详细分析了数据科学融通应用数学发展的内涵,并对信息化时代应用数学如何进一步发展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详细阐述。他认为应用数学的价值观是多元的,分为理论、交叉和落地三个层面,而“追求简洁与美、关注科学意义、重视发挥经济与社会价值”就是应用数学的价值观。并通过列举华为5G成功的例子,说明国家需求驱动应用数学的发展,要主动服务国防建设和企业创新。

启示:数学界研究人员关注离散几何、离散拓扑、图论与组合等学科理论研究,推进数据科学基础理论发展,在算法、模型、交叉学科研究及落地研究方面有所建树。大学生要紧跟时代做好数据科学,激励大学生要坚定信念、坚守情怀,在应用数学这个广阔平台上发掘潜能、勤奋钻研,积极投身到国家建设及企业创新当中去。

杜冠华:“生物医药与健康科技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把握中医药发展新机遇,推动山西健康科技发展

满怀中国自信,攻坚中医药难题

史无前例!五天——五位院士走进山大,六位院士带来顶级讲座!

杜冠华,研究方向为药物发现、高通量药物筛选、神经和心脑血管药理学。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科技奖励5项;取得新药证书6项;主持制定GB/T国家标准1项,起草中国药典技术指导原则1项;主持完成国家科技部“1035计划”筛选平台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63计划”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重大重点项目。主编学术著作13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1项、国际发明专利2项,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802篇。兼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实施方案编制组副组长和总体专家组专家、中国药理学会理事长(第九、十届)、国际药理学联合会执委会委员、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教育先锋。

12月1日,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国家药物筛选中心主任杜冠华院士出席我校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研究院成立仪式,并受聘为研究院院长,并为师生作了题为“生物医药与健康科技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的学术报告。杜冠华院士通过对全球及我国生物医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强调医药产业发展是刚性需求,新药研发是战略任务,我们要发挥优势、开拓创新,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加强基础研究,凝炼好研究方向,多学科结合,致力于技术创新,攻坚中医药的难题。

启示:医药创新是永恒的主题,中医药要走自己的路,切勿盲目跟风。我们要把握山西特色,加强平台建设,推动山西省生物医药和健康科技发展,提升山西健康产业和健康水平,以特色技术辐射全国、造福社会。

刘孝昌:“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经典名方研究开发”

唤醒沉睡的中药经典名方

制造人民放心,有世界名誉的中国医药

史无前例!五天——五位院士走进山大,六位院士带来顶级讲座!

刘昌孝,我国药代动力学的学科开拓者和学科带头人之一,从事药理学、药代动力学、现代中药和中药质量研究50余年,近十年致力于生物医药发展战略研究,承担和参与多项生物医药战略咨询研究项目。承担包括国家“973”和“863“项目、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重大研究项目50余项,发表论文450多篇,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文学术专著30余部。曾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香港紫金花医学成就奖,全国劳模,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际药物代谢研究会特别贡献,中国药学会突出贡献奖和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分析与标准终身成就奖。

12月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药物研究院名誉院长和终身首席科学家、学术委员会主任刘昌孝院士,受聘为我校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研究院首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在线作了题为“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经典名方研究开发”的学术报告。刘昌孝院士立足于质量标志物的定义,将经典名方的系统性和关联性结合起来,提出要从药材源头到成品制作的全过程进行质量、标准和控制研究,构建全程可溯源的质量控制方案。他在报告中指出,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值得大书一笔的是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中发挥了特殊的重要作用。中医药深度介入,全程救治,在不同阶段都取得了成效,赢得了患者赞誉和群众好评。在新冠肺炎疫情境外传染愈演愈烈之际,中医药的贡献和特点已经得到世界各学者的认同。在这样特殊的环境下,我们更应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发挥传统医药的优势,构建强大的国家公共卫生体系,为国际疫情防控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启示:唤醒沉睡的中药经典名方亟不可待,我们必须积极应对世界形势,独立自主发展中国医药体系,形成中国特色的新药-仿制药-非处方药-特殊药的药物结构格局。中国的药瓶子要拿在自己手里,装中国自己制造的药。我们坚信,中国制造的医药将成为让人民放心、有世界信誉的产品。

史无前例!五天——五位院士走进山大,六位院士带来顶级讲座!

综合整理:祁华何家美

网络编辑:宋佳英

责任编辑:祁华张培科

相关阅读:
环球时报社评:美国的盟友很多,澳为何反华最甚 小小蘑菇拉动144亿元产值!曾经的贫困户,如今年入十几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