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中共北京市委召开新闻发布会——2035年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12月4日,中共北京市委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北京市委十二届十五次全会的会议精神,市委副秘书长、市委研究室主任、市委新闻发言人刘占兴介绍了《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起草过程、主要考虑和基本框架。发布会由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新闻发言人余俊生主持。
据悉,到2035年,北京将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建设好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开门问策
市民建言献策2.1万余条
市委十二届十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
这份描绘北京未来15年的蓝图酝酿筹备多时。
早在2020年4月,市委就成立文件起草组。7个多月来,市委先后召开两次常委会会议、10余次专题会议,研究审议规划建议稿的指导思想、总体框架、基本要求、主要目标和重大举措等重要内容,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质量发展、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重大问题。
与此同时,规划建议起草过程中发扬民主、开门问策、集思广益: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等38家研究机构和有关部门就43项重大课题开展了研究;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专题组开展大量的调研和座谈交流,市政协分若干专题组织了多次调研座谈活动,形成了一批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市委两次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共收到各方面意见建议1100余条;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主持召开的各领域代表座谈会,市各民主党派、市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座谈会,基层“两代表一委员”座谈会,汇聚了各方面的心声;普通市民也积极建言献策,通过各种渠道方式提出了2.1万余条有效意见建议……
据悉,文件起草组对意见建议逐条分析,能吸收的尽量吸收,对建议稿修改完善共计200余处,覆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近300条。
远景目标
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时至势成,纲举目张。站上改革再出发新起点的北京,未来5年乃至15年如何迈进?这份蓝图给出了答案。
建议稿由12个部分构成,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为总论,包括第一、第二两个部分,主要阐述“十三五”时期北京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形势、2035年远景目标,以及“十四五”时期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标;第二板块为分论,分领域阐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重点任务;第三板块为结尾,包括第十二部分和结束语,主要包括加强党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等内容。
规划建议提出,到2035年远景目标,总的就是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建设好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的北京,因“都”而立、因“都”而兴。这次市委全会把“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作为抓总的要求来强调。为何如此考虑?
“北京与其他城市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是首都。北京的‘十四五’规划与其他省区市最大不同就在于,它是首都发展的‘十四五’规划。”刘占兴说,北京的各项工作都必须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来展开,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全力推动首都发展,这是北京未来发展的纲和魂。
何为“首都发展”?“首都发展的全部要义,就是大力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刘占兴解释,首都发展就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特征的发展,就是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面对重要历史节点,我们要认真思考谋划应该做些什么,应该给首都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应该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作出什么样的贡献。”他说。
科技创新
力争突破集成电路等“卡脖子”技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在中央规划层面明确支持北京等区域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市委十二届十五次全会明确提出了2025年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的目标。
如今,北京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已经具备诸多先发优势:全市研发人员超过40万人,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连续保持6%左右,在全球领先;北京拥有北大、清华、中科院等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连续三年蝉联全球科研城市首位,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的能力显著增强;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以创新经济为标志的创新高地迅速崛起;世界营商环境排名稳步提升,出台《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和“科创30条”,创新生态充满活力。
谈及北京未来如何建设国际科创中心,市科委党组书记、主任许强表示,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方面,本市将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全力建好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持续推进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前瞻布局新一批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
在统筹布局“从0到1”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做强战略长板,力争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光电子、生命科学等领域持续占先;弥补关键短板,力争在集成电路、关键新材料、通用型关键零部件、高端仪器设备等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
在打造高质量发展创新高地方面,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鼓励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智能制造、大健康和绿色智慧能源领域构建新的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布局城市全域应用场景为牵引,加强“三链”联动,提高京津冀产业链和创新链协同水平。
在构建公平公正、资源获取便利化的创新生态方面,本市将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加快形成多层次创新人才梯队,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探索实施科技、产业、金融融合新机制,健全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构建国际科技合作和开放新机制。
协同发展
“十四五”建成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二期
迈入“十四五”,协同发展进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时期,未来五年如何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支持雄安新区发展?
针对未来协同发展的新举措,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谈绪祥介绍,未来五年,北京将增强与天津、河北联动,构建更加紧密的协同发展格局,推动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更大成效,实现“轨道上的京津冀”畅通便捷,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机制更加完善,区域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主干构架基本形成。
在城市副中心,本市将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高水平规划建设,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具体来看:
蓝绿交织、水城共融——本市将打造便利可达的城市滨水生态体系,建设潮白河生态绿带,创建大运河5A级景区,推动和天津、河北通航,建设北京绿色交易所。
城市框架将实现基本成型——每年保持千亿元以上投资强度,全市各方面资源优先向城市副中心投放;建成行政办公区二期,实现第二批市属行政事业单位迁入,带动更多功能和人口转移。高标准运营环球主题公园,谋划建设二三期工程;建成综合交通枢纽、三个文化设施、通州堰、六环路入地改造、人民大学通州校区、路县故城遗址公园等项目。
城市副中心将打造成发展高地——本市将办好网络安全产业园,打造高端商务、文化旅游、数字信息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吸引一批符合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的重大产业项目,推动央企、市属国企等优质资源落地;推动老城双修,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质量,提高城市治理智慧化水平。
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发展——协同发展规划将加快落地实施,健全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引导适宜产业向北三县延伸,打通道路堵点,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优化居住、养老等配套布局。
“北京将坚持把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建设作为分内之事,将雄安新区发展与北京一体谋划、统筹考虑,助力雄安新区提升承接能力。”谈绪祥说,本市将深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合作,建成支持雄安新区“三校一院”交钥匙项目,分别由北海幼儿园、史家胡同小学、北京四中、宣武医院等提供办学办医支持。同时,共同推进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规划建设,引导更多北京创新资源在雄安新区布局发展;加强直联直通交通体系建设。建成京雄高速等项目,实现交通路网顺畅衔接,为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提供支撑。
两区建设
年底前出台自贸区各组团实施方案
对于北京打造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规划建议也在“十四五”规划部分进行专题部署,强化“两区”政策联动,实现“1+1大于2”的效果。
数据显示,目前,本市已经印发了包含251项措施的“两区”任务清单,截至目前已落地任务42项,完成率16.7%;“两区”建设启动以来累计新增项目476个,投资额5200亿元。
未来这些政策如何落地实施?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闫立刚说,本市将集成抓出一批国家战略需要、开放度要求高、自身禀赋好的制度创新,推出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创投企业所得税优惠、本外币一体化试点等一批突破性政策,配套落地国际大数据交易所、私募股权交易平台、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一批产业基础设施和重点平台项目。
重点领域的重点政策也将迎来创新。据悉,本市年底前出台工作方案和自贸试验区各组团实施方案,还将围绕重点产业、重点园区进行整体谋划,进一步形成“产业+区域”的并行突破发展格局,形成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路径,促进“两区”政策集聚落地。
此外,还将以政策清单、空间资源清单和目标企业清单这“三单”为抓手,进一步做好“两区”建设的项目储备和推进工作,让项目推进成为政策落地的“试金石”,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政策的堵点和难点,进一步打通政策落地障碍。
百姓增收
制定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计划
根据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2019年北京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大约是6万元。如果将处于中位数的2/3至2倍,大约是4万元-12万元之间的人群划为中等收入群体,2019年北京中等收入群体大约占常住人口的55.8%。
市委改革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胡雪峰说,优化分配结构、发展壮大中等收入群体也是本市规划建议中提出的一项重要举措。
北京如何发展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北京将从五方面发力。
产业方面,将以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中等收入群体扩大,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高端制造业,强化服务业优势,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在备受关注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面,本市将研究制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行动计划,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推进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提升最低工资标准,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
此外,还将提升劳动者人力资本水平,深化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改革,构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加大对重点群体的支持力度,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建立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加大对中等收入群体的保障力度,围绕“七有”目标和“五性”需求,加强对该群体的合法权益保护力度,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