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水困村”变成“幸福村”

原标题:“水困村”变成“幸福村”

“天天挑水下锅,来回要走十里路。”今年已经70岁的高坪村管水员陈光明,对村里当年缺水的情景记忆犹新。地处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的高坪村地势较高,山高谷深,一直没有稳定水源,550余户居民的人畜饮水要到相邻的贵定县冒沙井用马车拉。“下河挑水、马车拉水,雨天急忙收集雨水,祖祖辈辈一直喝着‘望天水’。”陈光明告诉记者,为了给家里的老人挑水吃,村里的年轻人不敢外出打工,由于没有收入保障,群众的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

解决水困问题已经成为高坪村村民心中的“头等大事”。

怎么办?先要找水。2001年,高坪村村民上山采药,在贵定县六公里外的山上找到了稳定的水源,经过洽谈后,花8800元买下水源使用权,这是龙里县最早的“水权交易”。

有了水,如何让大家方便地用起来?这就需要修管道。“龙里县水务局通过‘渴望工程’项目集中筹措20万元资金购买管道材料,村民积极投工投劳,主动开展施工作业。2002年7月该村人饮工程初步建成通水,结束了天天挑水喝的苦日子。”黔南州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水利部挂职干部李斌说。

要想水喝得长久,还得有人管。深知水来之不易,高坪村当即召开村民大会成立管水委员会和群众监督小组,选出3名管水员,并制定高坪村人畜饮水管理制度。陈光明告诉记者:“管好水才能更好地用好水。管水员必须随时检查主管道线路,一旦发现漏水、线路塌方,要及时向管水小组反映,尽快维修,保证群众用上放心水。”

维护的资金从哪儿来?还得“以水养水”。近年来,高坪村人饮工程持续稳定发挥经济效益,形成“定额保底、阶梯水价、分类收费、定期公示、结余归公”的管水模式。“每月保底2吨水,8吨及以下每吨水收3毛钱,超过部分每吨水收1元钱。”陈光明说,村里给“五保户”和学校免费供水,剩余的水以每吨3元的价格供给村周边的小企业,这样村集体既可以增加收入,村民也实现了就近务工。目前,村集体账户上水费结余达13万元,这笔钱专门用来更换管道等的维护开支,不仅不用伸手向政府要钱,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以水养水”,曾经的“水困村”变成了如今的“幸福村”。

苦尽甘来,高坪村村民终于吃上了放心水。记者来到村民杨继民家里,拧开他家的水龙头,只见清澈的水哗哗地流了出来。“洗菜做饭很方便,再也不用起早贪黑挑水了。”杨继民说,这水来之不易,一滴也不能浪费,平时他经常参与村里组织的节水宣传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培养了村民节约用水的习惯,还提升了村民参与管水护水行动的积极性。

龙里县认真总结推广高坪模式,创新推出“三个三”管水模式破解农村管水难题,取得了明显成效;推进农村河湖综合治理,改善农村水环境,助力乡村振兴。截至目前,龙里县建成农村饮水工程418处,覆盖人口14.59万人,其中贫困人口2.02万人,实现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覆盖。县里还成立村级管水委员会159个,选聘农村管水员200多名,拟定村规寨约781个,进一步强化了农村饮水管理工作。2018年,龙里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高坪村的“水故事”也是贵州省实施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攻坚决战行动的缩影。从2016年起,贵州省稳步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实现从“喝水难”“喝上水”到“喝好水”的转变,切实保障农村群众饮水安全。贵州省水利厅厅长樊新中表示,为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贵州省水利厅聚焦滇桂黔、武陵山、乌蒙山三大集中连片地区主战场,组建18个定点工作队以“9+3”县区为主攻点,深入推进68个县水利扶贫督导,持续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倾斜支持,抓好民生水利工程建设,提升农村饮水安全成果。

记者从水利部了解到,全国已建成农村供水工程1000多万处,覆盖农村用水人口9亿多人,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已收费工程占90.3%,千人以上工程水费收缴率95.5%,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良性运行机制逐渐形成。

相关阅读:
扭住战略基点 打通关键堵点 2020世界工业设计大会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