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冬季养生重在藏

原标题:冬季养生重在藏

来源:上海中医药大学

冬天,整个自然界草木凋零、冰冻虫伏,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应顺应自然、遵循自然界“蛰伏闭藏”的规律。

冬季养生,我们应藏什么呢?

收藏阳气,要做到生活规律

冬季天黑早,阳气收藏早,早睡可以养阳;天亮迟,阳气升发也迟,晚起可以固阴精。在冬季适当的早睡、晚起,不熬夜,是非常有必要的,有利于阳气的潜藏,阴精的蓄积。

小贴士

“早睡晚起,必待日光”

上床就寝前,可揉搓脚心(涌泉穴)、用手掌搓热后腰(肾腧穴)、艾灸或热敷小腹(气海、关元穴),这些部位上分布的穴位有养肾安眠的作用。

冬季养生重在藏

冬季养生重在藏

冬季养生重在藏

冬季养生重在藏

早晨醒来,不要急于起床。可双手抱膝,让背部在床上前后滚一滚。双腿上举,做空蹬自行车,先正向再反向。俯卧,头脚尽量上翘,做小燕飞动作。活动一下身体的主要关节,使气血通畅后再起床。

藏神,使心神安静自如

冬季,万物凋零,人们易触景生情,引起情绪波动,从而出现抑郁、情志过极等表现,干扰阳气。

小贴士

“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在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的地方散步或运动,对防治冬季情绪症状有很好的效果。散步和运动还能够对脚掌(如涌泉等穴位)起到刺激与按摩的作用,并促进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改善血液循环,增强体力和精力,使情绪郁结得到有效的治疗。此外,经常听听轻松悦耳的音乐,多参加一些能振奋精神的文体活动,多与情绪乐观的朋友谈心聊天,读些健康向上的书刊,对防治冬季情绪郁结很有帮助。

藏“头、背、脚”,做好御寒

寒冷的冬季,人体新陈代谢较为缓慢,再加上环境、气候等因素,极易使人患上风寒感冒、风湿骨痛、心脑血管等各类疾病,所以要保证头、背、脚这3个重要部位的保暖。同时,冬天人的阳气最弱,此时各种冬病容易复发。

小贴士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头部是人体诸阳所会、百脉相通的部位。头部一旦受到寒气侵袭,便容易引发感冒、鼻炎、三叉神经痛等疾病。每天清晨可梳头百余次,头皮有微热感即可,或用四指指腹拍打头顶(百会穴居于此处)。此法有利于头部经络气血通畅。

冬季养生重在藏

背部是身体运输和管理阳气的经脉汇集处,经常背对日光而坐,让太阳把脊背晒得微暖,阳气会通过背部穴位吸收到体内,然后运送到全身各处。当你晒了太阳感觉遍体和畅时,就是体内阳气充足,经脉通畅的表现。

脚底也有人体“第二心脏”之称,由于双脚距离心脏最远,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血液供应往往不足。当脚部受寒,回流心脏的静脉血液就会像“塞车”一样瘀滞在脚踝附近,从而加重心脏的负担。建议在冬季,每天用热水泡脚,御寒补肾。从立冬开始,还可以用一些温热的药物泡脚,然后用力揉搓足底(涌泉穴),除了能暖身体御寒,还有补肾强身的作用。

藏精,滋阴潜阳重养肾

冬月为四季进补的最佳季节。民间有“冬季进补,来年打虎”的说法。寒冷的冬天是进补的好时节,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为来年的身体健康打基础。那我们要怎么补呢?

对于冬季食补,根据中医对应五行的原则,冬季养生应以补“黑”为主,应吃一些黑豆、黑芝麻、黑米、黑木耳、发菜、海参等黑色的食物,这些黑色食物富含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维生素以及人体所必需的钙、铁、锌、硒等矿物质,对人体健康有益。

另外,根据中医“虚则补之,寒者温之”的原则,在冬季也应多吃温性、热性特别是温补肾阳的食物进行调理,以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如:羊肉、牛肉、鸡肉,及鳝鱼、鲤鱼、鲢鱼、带鱼、虾等肉食;核桃、桂圆、栗子、芝麻等果品都是不错的选择。

冬季,随着年龄的增长,或久病体弱,逐渐出现肾虚,这时可适当采用药补。适合冬季进补的药材有冬虫夏草、人参、鹿茸、海马、御苁蓉等,必要时可采取中医药调理或膏方调理,但须辨证施用,适者为宜。

小贴士

“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冬令进补最好能够向医师咨询,以免误用不适当的药材,反而造成身体的不适。

对于食欲过于旺盛者,最大的烦恼就是一到冬天体重增长明显,建议可饭前按摩小腹,有一定消脂减肥的作用。

相关阅读:
伊朗到底会采取什么报复措施? “以色列各驻外使馆高度戒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