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诞辰121周年 在山大,那些为闻一多先生点亮的“红烛”

原标题:诞辰121周年|在山大,那些为闻一多先生点亮的“红烛”

来源:山东大学

(该图片来源于网络)

(该图片来源于网络)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原名闻家骅,字友三,是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诗人、学者。1930年秋,闻一多在杨振声校长的力邀下受聘于山东大学的前身——国立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自此便与山大结下了不解之缘。

今天是闻一多先生诞辰121周年。请跟随姗姗一起来看看山大与闻一多先生的故事吧~

青岛的海风滋润着这位学者的心田与笔尖,他在这里写下长诗《奇迹》和创作生涯中为数不多的写景散文《青岛》。他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山大人,学生臧克家回忆这一时期的闻一多先生,“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纵跨百年,先生在这里留下的成就从未随着时间的挪移而褪色,先生的品格与精神也已化成气息,被每一位山大人所感知,所感染。

在青岛,他们(闻一多与梁实秋)印象最深的是当地的民风。给他们拉车的两个车夫都是山东大汉,对人彬彬有礼,路过山上居民接水的橡皮管时,尽管周围无人,也要把车停下来,把水管高高举起,让马车赶过去后再把水管放下来,以免马车轧着水管,一路上折腾三次,也不以为烦。所以,除了杨振声的热情邀请和青岛的风光外,山东人的质朴、诚实,让他们认定青岛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的地方。于是,当杨振声设宴款待他们时,二人便一言而决,在席上畅快地答应接受青岛大学的聘书。

——闻一多长孙闻黎明先生

2010年访问山东大学时回忆

这时候,他正在致力于唐诗,长方大本子一个又一个,每一个上,写得密密行行,看了叫人吃惊。关于杜甫的一大本,连他的朋友也持笔划列成了目录,题名《杜甫交游录》。还有一个抄本,唐诗摘句,至今还记得上面的一个句子:“蝇鼻落灯花。”一开始谈诗,空气便不同了,他马上从一个学者变成了一个诗人。

——臧克家《我的先生闻一多》

在闻一多先生121周年诞辰之际,让我们一起守望校园中那些为先生点亮的“红烛”。

兴隆山校区·一多广场

诞辰121周年  在山大,那些为闻一多先生点亮的“红烛”

诞辰121周年  在山大,那些为闻一多先生点亮的“红烛”

泛黄的光温暖着夜空

映照着每位离开图书馆的同学

他们或步履匆匆,或停步眺望

一多广场的灯影指引着夜晚的行路

恰如一多先生化作了破开暗夜的红烛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中心校区·闻一多臧克家铜像

诞辰121周年  在山大,那些为闻一多先生点亮的“红烛”

诞辰121周年  在山大,那些为闻一多先生点亮的“红烛”

“左有梦家,右有克家”

他曾自豪地称许由他破格揽入门下的弟子

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他的身份几经转变

诗的精神却在师承中薪尽火传

比邻而居,一如昔日

象征的是文脉的赓续

尘埃落定,铅华尽洗

留下的是不朽的金石

中心校区·一多餐厅

诞辰121周年  在山大,那些为闻一多先生点亮的“红烛”

诞辰121周年  在山大,那些为闻一多先生点亮的“红烛”

“这灯光,这灯光漂白了的四壁”

“这贤良的桌椅,朋友似的亲密”

美味的菜肴,伴着音乐的旋律

让我们在学习之余做暂时的休憩

但是,不要忘记一多先生的警醒——

生活绝不止于一日三餐

“我的世界,还有更辽阔的边境”

青岛校区·一多书院

诞辰121周年  在山大,那些为闻一多先生点亮的“红烛”

诞辰121周年  在山大,那些为闻一多先生点亮的“红烛”

“公家设立学堂

是为天下储人才,非为诸生谋进取;

诸生来堂肄业

是为国家图富强,非为一己利身家。”

一多书院大胆变革的,是办学形式

始终坚守的,是山大精神

在闻一多先生笔下“现成的海市蜃楼”青岛

山东大学正以它的方式守护着不变的信仰

所有的改变和努力

都是为了与梦想离得更近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储才育贤,毕生所往

文学院·闻一多班

创建于1995年,改名于2011年

闻一多班希望延续下去的

是先生的爱才惜才

我们的精英选拔

是先生的学者之范

我们的学术钻研

是先生的文人风骨

我们的素质教育

冠以先生之名

为的不仅仅是纪念

还有不负先生之名的激励

凭着一腔对先人的向往之心

无畏风雨,砥砺前行

什么是闻一多班?

山东大学文学院闻一多班(文学院基地班),是首批入选国家文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的国家级基地班,自2009年起率先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结合山大深厚的人文研究传统和强大的师资力量,培养文科领域的“超级本科生”。

在闻一多班就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班里就读最大的体验就是,大佬聚集,本菜鸡瑟瑟发抖。有在古诗词研究领域积累深厚的大佬,肝完两万字的论文不在话下;有醉心于唐代文学的大佬,对唐代诗人的各种掌故如数家珍;也有对语言学颇有研究的大佬,刻苦钻研的劲头让人感佩……本菜鸡沐浴着众学霸的光辉,眼睛里发出了上学人艰苦朴素的光芒。另,虽为游戏文字,仍存一片赤心。

——@之滨

在闻班就读,我体验最深刻的就是老师们对自己方向的热爱。

最近在回顾我以前上过的所有课的时候,我发现我误会了老师们的本意。开每一门课的老师都是抱着让我们了解这门课程、这个领域的态度,希望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收获兴趣。我想这才是老师想让我们得到的,这才是我们应该收获的。

除了学术方面,在工作中我学会处理事情负责和坚持;在生活中,班里的同学互帮互助,身边优秀的同学也是我的榜样,让我慢慢向心中的方向前行。

总之,闻一多班最棒,我爱闻班!

——@肉夹馍可不能吃

在闻一多班就读的体验,大概就是被浓浓的学术氛围包围的安全感吧。无论是杜院长和各位老师的谆谆教诲,严格高效的基地班培养制度,还是自由愉悦的课堂氛围,一次次学术观点的碰撞,都让我沉浸在文学世界中,坚定着自己的学术选择。

——18级闻一多班李雅琪

头发越来越少,收获越来越多,赶不完的DDL和认得清的菜鸟本鸟。读书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文学史课程的进度,全神贯注才能跟得上古汉语老师的思路。我站在一片广阔的天地中,看不清前方有多少座学术高峰,所幸有师长回头指引,同侪并肩前行。他们教我,不自傲,不自卑,坚定脚步,从容前行。如果说最大的收获,那就是我愈发相信文学与语言的力量。

——19级闻一多班@消失的毛乌素

什么感觉呢,最直接的就是大家都很厉害,都在很努力的学习。刚入大学大家也并没有懈怠,到教室特别早。同时有活动大家也都积极参与。当然还有我们的老师,老师十分尽心尽力,根据我们的反馈不断调整授课内容。在这样的班级里生活是很开心的体验

——20级闻一多班田岳颖

红烛吐光不灭

先生遗风犹存

赤诚炙热的心永远在山大跳动着

那份光热将永续下去

燃烧

为冲出自身的束缚

为打破世间的桎梏

纵有心灰与泪流

要记住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文|魏赫严婉婷孙嘉蔚

图|林梦瑶马增蛟何子韬孙君楠徐国礼孙雨辰

编辑|程诗琪刘畅金敏

责任编辑|苗立群

相关阅读:
苏州工业园:对一上海疑似病例相关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柳叶刀主编:中国是新冠病例数最少区域之一,其他国家需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