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聊家乡·看变化|从无名到有名

原标题:聊家乡·看变化|从无名到有名

2015年以前,偶尔有同事朋友问起我的家乡在哪里?我说“佑洞村”,十有八九都会摇着头说不知道。接着别人又会问,你家乡有什么(特色产业、人文风情)?我就不知该如何回答了。别人的家乡青山绿水瓜果飘香,特色产业远近闻名。我的家乡有什么呢?山是丢荒山,地是石花地,既不美也不富,能拿出来说一说的东西还真没有。一个距离县城所在地不到10公里的行政村,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更别说去过了,略显尴尬。

小时候从村里进城的路又陡又窄,四个轮的车子进不去,两个轮的自行车也是骑一阵推一阵,老人小孩车技不行,赶集主要靠走路,走到半道歇脚的时候,爷爷常对我们说:“你们长大后要往更好的地方去,好的地方和我们这种地方是有差别的,县城强过乡镇,乡镇强过村屯,到了村这级也是不一样的,近城的村要强过我们这种洞(峒)。”

我在村里小学蹭过几天课,那时候是冬天,学校窗户玻璃没有一块是完整的,比我大的孩子都带着一个自制的小火盆,用铁线穿着,火快熄灭的时候就加上一根木炭,迎风抡上几圈接着烤,看起来很有趣。我因为年纪太小,家里没给我备火盆,很是生气,新鲜几天过后就不愿意去了。第二年,父母就把我送到县城去上学。转眼又到了冬天,坐在整洁的教室里看着同学手中捧着暖手宝,回想起村里小伙伴那个烟气四溢的火盆,我第一次体会到“差别”。

随着慢慢长大,我发现家乡和外面的差别不仅仅是物质的匮乏,还有精神的空虚。由于山多地少,村民种完那点水稻玉米,一年就没什么活可干了。闲下来做什么呢?读书看报不认识字,唱歌跳舞没有人教,发展产业缺乏资金,只能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抽烟打牌,瞎扯闲聊虚度光阴。城里人彬彬有礼的说着“你好、谢谢”的时候,家乡响彻村头的是对别人祖宗的“问候”;城里父母在给孩子选学校、学特长的时候,村里父母在比较谁家孩子挣钱早,嫁得好。

当打工浪潮袭来,青壮年都往外面跑,能走出去的人,都努力在更好的地方扎下根,不愿再回来。这其中,也包括当初为读书而进城的我,我在县城安了家,一年也难得回去几趟。年轻人只出不进,久而久之,村里越来越冷清,我父母那一辈的人说,等他们老了,这个村可能就会慢慢没了吧。听着这些话,我的心里隐隐有些失落。虽然家乡又穷又落后,但那毕竟是我的家乡,那里承载过我的童年,我希望她好,却又无能为力。

2015年底经过精准识别,全村353户共1100余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12户826人,贫困发生率为70.66%,被划分为极度贫困村。在国家脱贫攻坚政策扶持和各界人士及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村里坑坑洼洼的道路被平整的水泥路替代,遍地垃圾的荒坡经过一番改造变成了漂亮的小广场,太阳能路灯让山村的夜晚不再黑暗,劳务输出、百香果示范基地、农业合作社增加了村民们的收入,年轻人陆续回来发展产业,鱼塘农家乐正在兴建中,我那一直在外务工的堂妹也回村做了信息员,大家都铆足了劲脱贫致富奔小康。

为激发广大群众主动参与乡村治理的意识,增强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切实改变部分贫困户“等靠要”思想,村委在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的资助下建起了“爱心超市”。村民可以通过参加义务劳动、集体活动、环境卫生评比、表彰奖励等获得积分,再通过积分兑换“爱心超市”生活用品。例如:收集200个烟头可兑换1积分;有在校学生获得学校奖励者,每次奖励10积分……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了村民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参政议政、移风易俗、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参与度,潜移默化中,村民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曾经被当做交通主力的自行车早已退出人们的视线,停在房前屋后的小汽车成了平常物。冷清的村庄开始热闹起来,有来参观学习的,有来周末郊游的,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如今在罗城说起“佑洞村”,十有八九都是知道的。看着家乡旧貌换新颜,从籍籍无名到远近闻名,我感到非常自豪,如果你来罗城,欢迎到我的家乡做客。(罗城县纪委监委银兰娟)

整洁美丽的佑洞村休闲广场

整洁美丽的佑洞村休闲广场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孙正聿获得第二届杰出教学奖 习近平会见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