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聊家乡·看变化|小龙潭的大变化

原标题:聊家乡·看变化|小龙潭的大变化

我的家乡小龙潭位于柳城县城关镇大埔镇与沙埔镇、太平镇交界处,几十年前几户姓陈、龙、唐、黄、吴的外地人走日本迁居于此形成村落,全村十几户不足100人,是个名副其实的移民小山村。村庄四面环山,草木葱茏,空气清新。村旁有个汶水和雨水汇聚而成的水库,想必这就是村名“小龙潭”的由来吧。

父亲年轻时是农械厂的工人,在我不到一岁的时候,他带着我们搬到县城生活,因而我对小龙潭的认知基本都来源于父亲偶尔回忆时所讲的那些“故事”。

父亲告诉我们,小龙潭又远又山又穷,他上小学读书要走好几里的山路,为了赶路,一大清早只能拿一块剩饭蘸上点酱油边走边吃,搬到县城也是为了让我们两姊妹不再吃他曾经吃过的那些苦。父亲还说,那个年代家里多养几只鸡、多种一些菜就有走资本主义的嫌疑,因此为了改善伙食,他经常和兄弟几个上山打毛鸡、逮竹鼠、找蜂蛹、采蜂蜜,或者去水库钓鱼、装虾米、摸螺蛳,有时帮家里做饭还会偷偷放一两个鸡蛋进去,开饭前又偷偷把鸡蛋吃掉。父亲20岁出头成的家,分家时分到了两间泥房、一口铁锅、几张板凳,是真正的“白手起家”。

那时土地不值钱,农民辛苦一年到头温饱还是个问题,于是家家户户外出谋生。姑婆一大家子也是那时候迁往柳州市区做生意,几十亩耕地丢了荒,时间一长生产队只好把耕地回收了。

“当时你们要是种了姑婆家的土地,现在我们家就变成‘地主’啦!”我惋惜道。

“那时候土地不值钱,想种还要补交那么多年的公粮,哪交得起哟!”

2006年,我和姐姐同时考上大学,踏上了外省求学的路。这几年,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发展开始进入快车道。柳城大力发展糖料蔗、蜜桔产业,公粮、农业税早已取消,农民收入有了大幅上涨。眼看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父亲动起了回村的心思。不久,父亲带着母亲回村建房居住,除了在县内开车跑运输,还种起了甘蔗、蜜桔,后来又用水泥砖将房前屋后的菜地围起来建成了围院。

记得父亲要装院门,定制了一扇宽1.3米的铁门回家,我和姐姐看了都觉得太小。

“这么小的门,以后我们买了小汽车都开不进来!”我跟姐姐提出异议。

“你们两姐妹还想买车啊,买得起吗?”

“怎么买不起?等我们俩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买车还不简单!”

“好好好,我再定一扇一米三的铁门回来,两扇加起来两米六,够宽了吧!”父亲笑呵呵地说。

2010年大学一毕业我就回到家乡工作,在基层干了许多年,参与过新农村建设、新农合、新农保、清洁乡村、精准扶贫等等与农村农业农民息息相关的工作,见证了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

昔日又远又山又穷的小龙潭也焕然一新:通村主干道硬化了水泥路,不再是一下雨就无法通行的泥水路,村里的年轻人除了到县城周边的工厂务工,还可回家兼顾种植养殖;村子附近办起了采石场、动物处理厂,村里的叔伯婶娘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糖料蔗“双高”基地建设完毕,耕地得以大块并小块,更适合机械化耕作;村里的垃圾定期清运,无人再在屋后焚烧污染空气;主干道旁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晚上不再漆黑一片,村民茶余饭后散步闲谈……

如今,我和姐姐都有了稳定的工作,各自买了房买了车。母亲平时在院子里养鸡、种菜,还种了各种各样的果树,黄皮果、芒果、龙眼、桃子、梨子、芭蕉……父亲则喜欢去水库钓鱼、装虾,还在院子里砌了个水池养鱼,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

周末一有空,我就喜欢回家,看看父母、种种花草、逗逗小狗,过过悠哉悠哉的田园生活。黄皮果、芭蕉、芒果等一成熟,我便呼朋唤友回村摘果、吃土鸡、吃无公害蔬菜,院子里同时停几辆车也是常有的事。每每此时,我总忍不住调侃起父亲原计划装一米三的院门。

看着可爱的家乡,想起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坚信广大农村未来可期。如今我已是一名纪检监察干部,感恩家乡养育了我,感念党和国家培养了我,此刻,营造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推动美丽乡村的繁荣振兴,责任感使命感尤为强烈……(柳城县纪委监委陈琳)

上海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11月26日召开,将听取“一江一河”贯通报告 脱贫路上一户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