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高铁经济”到来,重庆如何应对?

原标题:“高铁经济”到来,重庆如何应对?

来源:重庆发布

11月9日,备受关注的渝万高铁开工建设。

渝万高铁将形成川渝地区至华北、华中、华东的重要高速通道,为大力拓展重庆对外大通道,努力建设国家综合性铁路枢纽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进一步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内重点区域的高效连接提供有力支撑。

高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高铁时代”正改变着区域发展格局,深刻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新发展格局下,进入“高铁时代”,重庆如何抓住“高铁经济”机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高铁经济”到来,重庆如何应对?

11月9日,渝万高铁开工活动在万州举行。苏思摄

渝万高铁2025年通车后,从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至万州,将实现50分钟通达。

渝万高铁的开建,意味着其成为继已经通车的成渝高铁、渝万城际,以及在建的郑万高铁、渝湘高铁重庆站至黔江段、渝昆高铁之后,重庆拥有的第六条高速铁路。此外,今年内,重庆还将力争开工成渝中线、渝西、成达万三条高铁。

根据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重庆被定位为国家综合性铁路枢纽。在“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中,京昆、包(银)海、兰(西)广、沿江、厦渝等“三纵二横”高铁主通道在重庆交汇。重庆规划的“米”字型高铁网,由西南向的渝昆高铁,西向的成渝高铁(已建成)、成渝中线高铁,西北向的兰渝高铁,北向的渝西高铁,东北向的郑渝高铁(在建),东向的渝宜高铁,东南向的渝湘高铁(重庆站到黔江段在建)以及南向的渝贵高铁组成。

2018年,重庆正式启动高铁建设五年行动,明确高速铁路建设要突出“加快”。新规划1700公里的高铁网,实现“五年全开工、十年全开通”,加速形成“米”字型高速铁路网。届时,将形成以重庆枢纽为中心,高速铁路通道为骨架,普速铁路为支撑,连通欧亚、通达全国、畅通周边的现代化铁路网络体系,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运力支撑和服务保障。

最近十年

我国铁公水空客运量占比从5%、93%、7%、8%,逐渐演变为21%、74%、1.5%、3.5%;而客运周转量占比则从30%、55%、0%、15%演变为42%、25%、0%、33%。这说明,从城际运输来说,我国旅客运输正在经历着从高速公路时代向高铁时代的转变。

数据显示,到2018年底,重庆铁路客运量和周转量占比分别为12%、2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1%、42%。差距主要源于高铁线路少、不成网、与国家骨干高铁网的联通性不够,高铁总体发展相对滞后。

而随着高铁建设“五年全开工,十年全开通”目标的实现,重庆高铁将本地成网,与国家高铁网实现多通道链接,将实现“6小时”联通京津冀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3小时”联通关中和中原城市群,重庆区位优势将进一步显现。

新建渝怀铁路二线涪陵至中嘴段。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供图

新建渝怀铁路二线涪陵至中嘴段。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供图

高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高铁时代”正改变着区域发展格局,深刻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

重庆交通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教授许茂增认为,“高铁时代”为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随之而来的是产业结构变化,特别是对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的影响较为显著,高铁促进了社会资源和要素的合理流动,也催生出“星期天工程师”“假日专家”等新的职业。专业化分工带来的规模经济有利于沿线城市的物流业、旅游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

高铁时代将加速城际融合,将把同城效应推向新的历史高度。7月,重庆市交通局、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共同签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推动成渝间尽快建成“高铁双通道。今年年底前,成渝高铁将开行复兴号动车组,实现成渝城市间1小时左右通达。

高铁时代的到来,就是经济大融合时代的到来,其快速拉近的不仅是时空距离,更深刻改变着经济地理版图。有数据显示,高铁动车组对经济的拉动效应比例可以达到1:5。

“高铁经济”到来,重庆如何应对?

11月9日,郑万铁路重庆段汤溪河双线大桥合龙。渝万铁路有限责任公司供图

重庆交通大学王春杨副教授认为,要高度重视高铁对区域空间格局的重塑效应,与传统的资源要素驱动型、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方式相比,高铁将直接为重庆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型、数字驱动型经济转型创造有利条件。

一是拓展“流动空间”

高铁将促进重庆从“地方空间”向“流动空间”转变,成为西部地区的信息枢纽和数据枢纽。高铁显著提高了高技术人才跨区流动的速度、频率和规模,从而促进了面对面层面上的信息和知识的传播和溢出,将显著提升高铁沿线城市的创新水平。

据统计,在中国高铁和动车受众人群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群占比分别达到58.7%和51.4%,而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在中国高铁和动车受众人群中占比分别达到33.5%和24.3%,且乘客中以公务出差者占比最高。

二是增强人才吸引力

高铁将显著增强重庆的人才吸引力,为建成创新人才和资源的集聚地创造条件。据大数据分析,每年流向高铁城市的平均人口数量是流向非高铁城市的3.6倍;同时,在流向高铁城市的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口数量占比为41.2%,显著高于非高铁城市。

在“高铁时代”大力发展“高铁经济”,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是重庆的必由之路。

重庆铁路枢纽东环线工程加紧建设。龙帆摄

重庆铁路枢纽东环线工程加紧建设。龙帆摄

高铁是一座城市发展的重要机遇,铁路枢纽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但是,进入“高铁时代”并不意味着就能够发展起“高铁经济”。如何注重协同推进,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统筹高铁建设与产业布局、城乡发展等,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加速集聚,充分发挥高铁的综合带动效应是重庆面临的一大课题。

许茂增认为,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表明,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并不总是会带来人口集聚和增长。事实上,伴随高铁开通,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和转移也面临诸多不确定性。这其中,如何“协同推进”是关键。

对重庆而言,应根据不同区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突出产城融合、站城一体,推动高铁建设与城市发展良性互动、有机协调,因地制宜,充分挖掘高铁带来的积极影响,既要促进沿线大城市的经济发展,也要带动沿线中小城市发展,充分发挥高铁的综合带动效应。

从高铁加速人口迁移的角度来看,对于那些具有较好经济基础的区县,应积极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提高地方品质,借助高铁等发达的交通网络,吸引高技术人才向本地转移,增强产业和就业的吸引力。

对于创新能力较弱、创新环境有待提高的区县,应重点考虑如何借助高铁增强与中心城市的联动发展,通过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中心城市的技术和产业转移,避免盲目投入资金所带来的资源错配。要根据自身比较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形成以高铁为纽带的城市产业分布格局,促进城市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各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公益多一点

关注自然生态平衡与人类和谐共生,每一种生命形态都值得尊重。

相关阅读:
“南海行为准则”稳步推进,但“准则”之外长治久安还需互信 台企代理德国新冠疫苗失败 国民党“立委”:民进党当局话讲太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