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湖南日报:生态形式主义必须连根拔起

原标题:湖南日报:生态形式主义必须连根拔起

如今,各地对生态环境保护高度重视,生态修复、生态建设工程日益增多,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不过,有媒体调查发现,一些地方在生态治理中“要面子不要里子”“讲速度不讲规律”等问题突出,有的甚至在考核督察压力之下搞起了生态形式主义——以生态建设之名行生态损毁之实。

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深入,生态修复成为一项重点工作。“毁树容易种树难”,同样,生态修复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人力、财力和时间,这在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的眼中就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自然在推动具体工作的过程中也少了真心,更多的是为了应付了事,并没有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虑。

生态修复中存在的形式主义,令人震惊。西部某县2014年在水边生态脆弱敏感地带种植600多亩树木,如今树木大多已死。究其原因,为省成本,树坑由大变小,每个树坑造价从3元降至1元,树苗也由易栽活的带土树苗变成不带土树苗,这哪里是“省钱”,分明是巨大浪费。“矿山刷绿漆”“岩石铺草皮”的闹剧频频在一些地方上演,这样的掩耳盗铃,不过是为了蒙混过关的“障眼法”,就是典型的形式主义。生态投入不以生态需求为根本,而是围着“哪里显政绩”转,又如何能修复到点子上?

生态修复乱象背后,其本质就是生态形式主义——拍脑袋决策、妄图蒙混过关、违背科学精神。追其根源,就是一些党员干部没有扛起自己应有的责任,没有想着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没有脚踏实地追求落实的念头,从而生态政绩观扭曲,急功近利。

生态环保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靠真抓实干“久久为功”,更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对地方管理者而言,在任时要接受环保考核,离任时要算“生态账”,这是现实约束,也是工作动力。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环保督察是糊弄不了的,不作为者必然会受到惩处,乱作为者更面临问责。(魏露)

相关阅读:
今天,致敬烈火英雄! “押错宝”,台当局大写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