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美美与共的苏州模样

原标题:美美与共的苏州模样

美美与共的苏州模样

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人间天堂

既是江南水乡代表,被誉为“人间天堂”,又拥有16万余家工业企业,被称为“制造之都”,苏州如何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历任执政者接力破题:山水林田湖草,从单一治理转为整体涵养;城市与乡村,从二元结构到统筹发展;产业与环境,从矛盾对立迈向共治共生

一江秋色江南岸,十里恍然忘人间。最江南的苏州在与自然的相融中共生共长,生生不息的苏州模样成了世人向往的人间天堂

1938年10月,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伦敦为学生费孝通的新书作序。读完那个太湖边小村庄的故事,他感慨“水道纵横的平原是数千年来在物质上和精神上抚育中国人民的地方”。

这本《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和它背后的“乡土中国”,为费孝通烙下鲜明印记。在波澜壮阔的城市化浪潮中,他的家乡苏州变化翻天覆地,但“水道纵横”的面貌迄今未改,江河湖泊贯穿城乡,与时光一起静谧流淌。

既是江南水乡代表,被誉为“人间天堂”,又拥有16万余家工业企业,被称为“制造之都”,苏州如何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历任执政者接力破题:山水林田湖草,从单一治理转为整体涵养;城市与乡村,从二元结构到统筹发展;产业与环境,从矛盾对立迈向共治共生。

这一切,恰如费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记忆中的小河”又流回来了

“江村”本名开弦弓村,因村中河流形似弯弓而得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最发达的乡村之一。水质好、水运便利,村民养蚕、种植水稻,多的时候每天有100多条船装茧子、生丝运往上海等地。时隔百年,村子所属的吴江县变为吴江区,道路、房屋等旧貌换新颜,2019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3.6万元。

箭飞多远,取决于弓之张力,河流就是助推“江村”持续向前的那张弓。村党委书记沈斌说,高标准实现富民强村,除了做好“水文章”没有其他选择。吴江已被纳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探索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径。

开弦弓村曾一度“迷失”:放弃稻桑,农田流转给外地人养蟹,加工羊毛衫和窗帘布的小工厂随意排放污水。痛定思痛后,蟹塘退养还田,整治“低散弱”企业,依托“费孝通26次到访”设计亲子研学和乡村旅游项目,让江南水乡重新焕发生机。

这也正是整个苏州与水之间关系的一个缩影。

苏州西南濒临太湖,北依长江,京杭运河南北纵贯,拥有两万余条河道、近400个湖泊。水是苏州的灵魂,赋予这座2500年古城不竭动能:早在春秋时期,吴国造船业兴盛;自汉代以来,兴办屯田、兴修水利,让江南尤其苏州地区的农业生产逐渐赶上北方;隋朝时期大运河延伸到苏州,发展漕运;明清达到繁荣期,江南地区形成了完整的城镇群体和市场体系,而苏州正是整个体系的中心。

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苏州人口多、经济总量大与环境容量小、生态敏感性强的矛盾日益突出,出现了人水争地、城水分离的局面,超标排污、围垦湖泊、侵占河道等现象多发。2014年全市废污水排放量达峰值14亿吨,2016年排查出黑臭水体932个。

留住“鱼米之乡”方能匹配“人间天堂”。苏州持续发力,治理水环境、修复水生态、提升水安全。截至2019年底,累计投入生态补偿资金93亿元,对99.9万亩水稻田、30.54万亩生态公益林、140个湿地村、56个水源地村、10.26万亩风景名胜区实施了补偿。

“智水苏州”是提升治水系统性、科学性的关键项目。苏州市水务局局长陈习庆介绍,由于水面大、河湖多,管理力量需求矛盾一直存在。“智水苏州”推动气象、水文、公安、住建、城管、环保、交通、应急等部门数据共享,打通“信息孤岛”,提高感知与仿真、决策与预警、调度与控制能力,实现“感知全天候、业务全覆盖、监控全过程”。

平江河位于古城核心区域,伍子胥建苏州城时就被定位成主干水道,如今两岸店铺林立,游人如织。之前污染现象严重,8位保洁员平均每天打捞500多斤白色垃圾。“智水苏州”实现24小时实时值守、抓拍不文明行为,有效解决执法取证难问题。

84岁的葛金才老人感慨,小时候平江河清澈见底,可以跳下去游泳摸鱼。经过这两年整治,眼见着“记忆中的小河”又流回来了。

河湖相连、城水相依的特性,决定了河湖管理需上下游协同、左右岸共治。苏州与浙江、上海及省内的无锡等地,探索实施“联合河长制”,打破行政区域壁垒,从河湖自然属性出发编制治理规划,解决了一批难题,比如与嘉兴交界的清溪河,两地联手几个月就清除了沉积40多年的淤泥。

金秋十月,“稻菽千重浪”是苏州一道别样风景。2012年起实施的“四个百万亩”(优质水稻、高效园艺、特色水产、生态林地各100万亩)工程,让水稻面积从逐年下降,转为稳定于百万亩以上,还担当起“城市之肾”。苏州多位党政领导提到,如果单纯算经济账,种水稻显然不划算,但能够优化生态环境、彰显鱼米之乡特色、保障绿色可持续发展,综合看长远看都“划得来”。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2019年苏州全市16个国考断面、50个省考断面优Ⅲ比例,分别比2016年提高12.5和22个百分点,以全国最高分通过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节水型城市复查。截至今年上半年,城乡黑臭水体全部完成整治。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计划于2025年基本建成,2035年全面建成。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唐代诗人杜荀鹤笔下的景致,时至今日依然遍地可寻:周庄、锦溪等古镇,小桥流水人家;在古城区,垂柳之下护城河碧波荡漾;即便是综合实力领跑全国经济开发区、现代感十足的苏州工业园区,也坐拥金鸡湖、独墅湖的湖光水色。

水是城市的景观要素、经济要素,更是文化要素。苏州拥有2224个水文化遗产,占江苏省总量的42%,包括1950年前修建的堤坝、桥梁等水利工程,还有古井、碑刻等遗迹。在苏州每个水务水利重要规划中,“弘扬水文化”都被重点提及,强调延续城水关系的历史肌理和空间格局,挖掘水文化精神价值,提升市民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耗时十五年、迁移居民数十户、花费超过2000万元,这是苏州为复原607米长的中张家巷河付出的成本。它位于平江历史文化片区,曾是古城中心直通护城河的主要通道之一。半个世纪前,苏州城区人口剧增,为满足建新校、办新厂的土地需要,中张家巷河和另外一些城中河道一同被填没。

中张家巷河沿岸分布着评弹博物馆、昆曲博物馆、柳亚子故居,江南韵味一览无余。苏州文史学者徐刚毅说,“水陆相邻,河街并行”是苏州的特色,复原之后,河道、房子、河桥、驳岸等都成了活化传承水文化的载体,“不仅联通了平江片区的水系,更把沿线文化景点串联在一起。在苏州,留住水脉,就留住了文脉。”

发达的水运体系,温润的水乡韵味,蕴藏着绵绵不断的发展动能。苏州因大运河逐渐成为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时至今日,近一半的货运量依然靠水路承担。今年以来,“姑苏八点半舒心夜相伴”夜经济启动,“大运河城市文娱消费走廊”重拾运河记忆重现运河风光。古运河热闹起来,让大家听到了大河新生的脉动。

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说,要努力把苏州段建设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中“最精彩的一段”,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以旅游推动文化的消费,促进文化、生态和旅游功能融为一体,并促进“文化+创意”发展,做大做强文化创意产业。

张家港、常熟、太仓是苏州的沿长江三市,贡献了江苏沿江城市1/6的经济总量、1/6的工业总产值、1/3的进出口总额和1/3的港口吞吐量,同时也是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的重点地区。以张家港为例,投资37.6亿元,将9公里生产岸线全面调整为生态岸线,并腾退4平方公里的规划产业用地。

万里长江入海前,在张家港拐了最后一道弯。张家港湾岸边一座30多米高的海事建筑,被改造成鲤鱼形状的观景台,在此远眺长江,江风扑面、水天一色。看得见风景,更看得到美好的未来。

增绿是留白最直观的体现

作为苏州园林博物馆馆长,薛志坚无数次走进过拙政园,但今年的体验前所未有——疫情防控期间,他独自一人走在园林中,震撼于古人的建造智慧,沉浸于自然景观之美,“时空似乎暂停了,用心感悟自然与城市相融的神奇。留白是苏州园林的特色,园林也给了我们精神上的留白空间。”

拙政园内诸多庭院以白色墙体为背景,点缀少许竹子和石头,留下或多或少的空白;相隔不远的苏州博物馆新馆,选取白色为建筑主色调,辅以适当黑与灰,好似中国画的白描。

如此的留白风格,也已深深根植于苏州城市整体规划理念中:“十三五”以来市区新增或改造绿地1450万平方米,市区建成区绿地率37.54%,绿化覆盖率42.3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82平方米。

虽然土地开发强度日趋紧张,苏州对于公共绿地和开放公园的投入不减反增,提出“持续建设大型绿地,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到2035年增至15.5平方米。”通过实施百园工程,在古城见缝插绿,市民现在出行350米至500米即可步入绿色空间。

苏州“绿色之路”走得并不平坦。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苏州经济快速发展,但忽视了生态绿色建设,相关考核一度全省垫底,之后坚定共识、立法兴绿,规划定位比国家标准高出两个百分点,自此“城中园、园中城”的城市风貌日臻完善。

“增绿是留白最直观的体现。”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副局长邵雷说,随着生态文明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城市建设中更加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载体,需要吸纳最新的生态文明理念,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提升宜居水平。

鸟鸣虫叫,草木芬芳,置身昆山的城市生态森林公园,顿感清静幽雅,仿佛与周边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隔绝,事实上公园距市中心不足4公里。昆山市相关负责人说,国际上有个“绿视率”理论,即人们看到的事物中绿色植物所占比例,代表城市绿化水准。苏州“绿视率”处于不断提升过程中,仅昆山这座公园占地面积就超过3100亩。

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2019年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名单上,太仓位列其中。至此,苏州及下辖4县市全部获此荣誉,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覆盖的设区市,率先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群”。

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间。苏州城区绿意盎然,乡村更是一片“深绿”。

临近浩瀚太湖,近400户农家散落在青山怀抱中,绿化覆盖率达98%,负氧离子平均值每立方厘米达2200个——树山村被称为姑苏城外的“世外桃源”,今年国庆假期接待游客超3.24万人次。“这里·树山”民宿老板陈静说,假期时单房一晚最高超千元,仍一房难求。

“推窗见绿、望山见水、乡愁可寄。”驻村规划师彭锐来自苏州科技大学,2012年起和团队扎根树山,见证乡村旅游蓬勃兴起的全过程。他说,树山村位于苏州高新区,这里企业众多、节奏极快,原生态的村子就像镶嵌其中的“舒缓器”,让农耕文化和工业文明有机结合,调节城市紧绷形态,是一种润物无声的“心理留白”。

同为“网红打卡点”,昆山锦溪镇计家墩村被稻田环绕,茂密的香樟树是农田与村舍的天然分界线,两三条水道穿村而过。依托“水园田居”资源和“窑”“水”“农耕”特色文化,入选了“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引得游客和文艺人士纷至沓来。

计家墩村开发前,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村里基本只剩老年人。如今不光本地人回来,还吸引了天南地北的年轻人。鲁刚刚来自山东临沂,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北京、上海从事酒店行业,2019年通过朋友介绍加入计家墩的一家民宿。他感叹计家墩将建筑设施与农村风貌融合,既有城市的便利设施,又保留了乡村的自然舒适。

“陶庐慢生活艺术空间”的店主汪涛来自成都,之前从事媒体工作。为了让孩子能够更好地接触大自然,她来到苏州创业。在这里每天打开窗户可以看到小河,听到鹅鸣,闻到花香,感觉生活的节奏慢了下来,“计家墩打造的品牌叫‘理想村’。如此的环境里,孩子成长、我工作,真的是将理想照进了现实。”

村里人气越来越旺,村里成群的鸭和鹅“见多识广”,看到行人毫不紧张,在田地里悠闲踱步。这就是理想村,人也好、小动物也罢,各得其所、自得其乐。

做好满足“新需要”的加减法

长江常熟段有一片凸入江中的滩涂,以前很荒凉,只有一些稀疏的芦苇,周围江水浑浊。沙洲呈现铁锈色,于是得名“铁黄沙”。2019年11月,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头鹤在此现身成了大新闻,这是我国濒危珍稀动物,此前在苏州地区从未出现过。“说明现在环境特别好,是很合适的栖息地。”苏州湿地自然学校鸟类调查员周敏军说。

生态质量大幅改善,背后是常熟痛下决心的抉择。“十二五”时期,当地先后投入16亿元进行前期整治,准备将铁黄沙建成物流基地,但为了落实“长江大保护”要求,果断调整发展计划,改为打造集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长江生态岛。目前岛内自然生长的植物群落7000多亩,既有长江鱼类繁衍洄游的通道,也有人工隔离的候鸟保护区,成为长江绿廊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苏州不遗余力“做减法”。2017年至今,累计整治散乱污企业(作坊)5万余家。这些企业加起来年产值超60亿元、税收上亿元。“数目不小,但是为了更好的生态,付出代价值得,表明和传统模式决裂的决心!”苏州市委相关负责人说,要把有限的空间留给更有价值、更有效益的项目,把更清的水、更蓝的天留给子孙后代。

相关人士认为,苏州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等生”,属于老典型、老先进,但另一方面也存在“模式之争”,因为作为苏南模式的核心城市,会习惯性被理解成传统发展方式的代表。如何从高速度发展的标兵,升级到高质量发展的标杆,正是苏州上上下下的必答题。

以轻纺、钢铁、冶金等为主的乡镇企业,曾为苏州做出贡献,但布局分散、利用强度低、产出效益不高的局限性日益凸显。苏州市资源规划局权益处处长俞振武分析了“二八效应”,即产出效益较高的工业用地约占总量的20%,创造了80%的税收,另外80%的工业用地贡献税收只有20%。

为了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布局集中优化、资源高效配置,今年初苏州启动实施产业用地“双百”行动。划定100万亩工业和生产性研发用地保障线,5年实现100平方公里工业用地更新。向低效土地要空间,向存量土地要效益,计划到2024年实现产业用地亩均税收提升30%以上,明显缩小与上海、深圳等先进城市的差距。“本质是把‘村村冒烟’的结构变成合理高效、可持续的模式,充分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俞振武说。

出低端、进高端,做对减法同时还要做好加法,苏州辩证发力提升产业含新量、含金量。“只要是符合苏州未来发展定位的产业,我们一律欢迎,用地一律保证,要多少地有多少地,要多少空间有多少空间!”今年初的开放再出发大会上,苏州如此“高调”发声。

苏州市统计局的最新数据印证了产业转型效果:今年前三季度,苏州高技术产业实现产值895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36.2%,产值同比增长4.4%。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067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3.2%,同比提高5.1个百分点。新增上市公司23家,累计达到175家,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五位;科创板上市公司18家,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

记者蹲点调研期间跑遍苏州十个板块,发现绿色发展印记鲜明:

相城区高铁新城富民工业区把11家涉及日化、小化工、印刷的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彻底清除。京东全球研发中心项目将在这里落地,投资约90亿元人民币,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新经济基础设施“智慧小镇”。

吴江开发区以亩产“论英雄”,将目标锁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附加值终端产品的世界500强企业、央企国企龙头、上市公司,提升区域的经济密度和质量。围绕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优化创新链、打造生态链。

张家港东沙化工园建于1993年,曾是当地纳税大户,但产业层次低、污染排放高、安全隐患大。经不懈努力,全面完成关停和污染治理,腾出了3000亩土地,重新规划打造生产、生态协调发展的新园区。

太仓市生物医药产业园每年落户近50家企业,其中不乏北京、上海、珠三角的相关企业。计划从2020年开始,用3年时间建设100万平方米载体,形成100亿元产值,带来200亿元有效投入,集聚200家优质企业。

除了产业转型升级,苏州还充分挖掘生态特色优势,打造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新业态。

今年国庆假期,《四季周庄》共演出14场,接待人数超1.3万人,门票收入超120万元。作为我国第一部江南原生态文化的水乡实景演出,2007年至今几乎场场爆满。昆山市委宣传部部长许玉连说,这说明了文化旅游市场空间广阔,也生动印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与周庄临近的同里古镇,正常每天迎来五六千名游客,而景区内还有一万多社区居民,两个群体互不干扰。“景区与社区合一,原住民也是风景的一部分,展示着地道的水乡生活方式。”同里国际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薛闰说,景区每年把旅游门票收入的一部分作为古建筑维护修缮资金,并且在符合古镇业态、保护水乡面貌的基础上经营文化创意商店和民宿客栈。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深深地改变人类的先天赋予,“文化在满足人类的需要当中,创造了新的需要,这恐怕就是文化最大的创造力与人类进步的关键”。那么,现代人“新的需要”究竟是什么?

梁实秋在《北平的街道》中写道:“北平没有逛街一说……要散步么,就到公园北海太庙景山去。”那个年代逛公园是常事,那时候的人对自然有耐心,愿意花时间去体会自然的变化。像苏州这样,越来越多城市用心修补、拉近、维护与大自然的关系,创造更加宜居的环境,就是对新需要的极大满足。

一江秋色江南岸,十里恍然忘人间。最江南的苏州在与自然的相融中共生共长,生生不息的苏州模样成了世人向往的人间天堂。(记者刘亢张展鹏)

相关阅读:
  • 前10个月江苏对APEC其他经济体进出口同比增长7.6%

    来源:交汇点新闻亚太经合组织(APEC)是亚太地区层级最高、领域最广、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合作机制。11月15日至16日,APEC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秘鲁首都利马举行 2024-11-17
  • 江苏首次启动湿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近日,省财政厅会同省林业局对纳入省级重要湿地名录并具有保护形式的省级重要湿地首次开展湿地生态保护补偿,江苏成为全国率先开展湿地生态保护补偿工作的省份之一。据 2024-11-17
  • 前10月江苏对APEC其他经济体进出口同比增长7.6%

    来源:交汇点新闻亚太经合组织(APEC)是亚太地区层级最高、领域最广、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合作机制。11月15日至16日,APEC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秘鲁首都利马举行 2024-11-17
  • 一见·从秘鲁之行,透视中国外交的“文明密码”

    一见·从秘鲁之行,透视中国外交的“文明密码”

    外交,是国与国的交往,亦是不同文明的相遇与对话。时隔8年再次踏上秘鲁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习近平主席感言,“古老文明的深厚积淀... 2024-11-16
  • 上海发布黄浦江高潮位蓝色预警

    来源:央视网央视网消息:据“上海市天气”微博消息,上海市水文总站2024年11月16日16时30分发布黄浦江高潮位蓝色预警信号:受冷空气和天文大潮影响,预计17日13时和18 2024-11-16
  • 江苏开展“社保服务进万家”活动

    1月15日,人社部在全国启动2024年“社保服务进万家”活动。当天下午,江苏活动启动仪式和省本级首场政策宣传活动在南京举行。养老、工伤、城乡居保、社保等职能部门工作 2024-11-16
药价更低 药品更全 转诊畅通 北京基层门诊量增幅连续42个月高于二三级医院 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联合下发通知 冬春蔬菜储备不低于5至7天消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