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未来五到十年,农业农村是投资兴业热土

原标题:未来五到十年,农业农村是投资兴业热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提出主要目标,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搭建了宏观框架,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找准了突破口和着力点,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

目标蓝图在前,更需发力奋进。《建议》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青岛农业领域人士、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建议》站位高、眼光准、建议实,为“十四五”时期青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指明了方向。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各要素向农业农村倾斜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理念。《建议》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虽然词语顺序有所颠倒,但强调优先没有变。”青岛市委党校经济学部副教授张松梅表示,虽然当前农业生产总值占GDP比重不断下降,农业人口也在减少,但国无农不稳,民无粮不安,优先发展农业农村非常必要。在四化同步发展当中,农业现代化是短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中,农村是短腿。补短板、拉长腿,我们必须把农业农村放在第一梯队,优先发展。

张松梅说,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就要坚持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资金投入上优先保证,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总之一句话,人、地、钱等要素优先向农业农村倾斜。《乡村振兴法》今年7月已经征集意见结束,有望年内发布,届时要素优先向农业农村倾斜将有法律保障。

“让我们比较振奋的一个消息是9月份印发了《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这改变了长期以来土地增值收益取之于农、用之于城的局面,要重新在农村与城市之间分配。从‘十四五’第一年开始,各地要分年度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到‘十四五’末,各地要将超过50%的土地出让金收益用于农业农村。”张松梅说,未来五到十年,农业农村绝对是一方投资兴业的热土,这是可以预见的。

建绿色高质高效农业体系

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

“‘十四五’期间,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市农机(农技)中心副主任李松坚说,近年来青岛想了一些办法、也有一些探索,但节水农业并没有作为战略进行推进,今后要拿出一些综合解决方案,不能让水制约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通过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农业生产可以节水一半左右。我们现在缺的不是滴灌技术,缺的是集雨设施,要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投入雨水蓄积工程,把水送到农民地头上。”

李松坚表示,要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技术引领和支撑,转变种植观念,建成绿色高质高效农业体系。之前的技术体系是针对千万个农户,“十四五”期间农业规模化大发展,要建成围绕规模农业推进的新型技术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也由原来的单项技术,逐渐转向为一个村、一片区域提出一整套农业技术解决方案。“各项信息技术会更多与农业机械融合,农机智能化发展是一篇大文章。我们已经开始建设无人农场,包括经济作物的全程机械化也已经开始设计。”

“青岛是农产品加工出口大市,但目前初级产品出口多,高精尖加工少,要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把水平提上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青岛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青岛农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李树超认为,要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必须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

李松坚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青岛农业最大的问题在产业结构调整上,产能大幅提升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品质是下一步的重点工作。“发展县域经济,我们最大的短板是农产品加工与储藏。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发展,必须要有市场来拉动。青岛的红薯,有五六个大企业来做,就做得很不错。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完善产业链,让企业占领附加值最高的一环,让企业家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推动要素城乡双向流动

正确认识适度规模经营

“农村改革主要围绕与农民关系最密切的三项权益进行,即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占有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市农业农村局改革和合作经济指导处处长宋晓表示,《建议》站位非常高,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方面为改革指明了方向,而且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青岛大部分土地将在2028年前后承包到期,再延长承包的政策是一项大的土地政策,正在进行试点推广、经验总结,平度市就是试点之一,目前确权登记颁证已经完成。

“我们将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在推动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方面,做出更多深入探索。用好用足国家和省在青岛试点推进农村改革的机遇,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持续提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水平。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让土地承包关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新型经营主体得到高质量发展,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促进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宋晓说。

要提高农业竞争力,必须走规模化道路,土地规模化是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重要前提。但扩大土地规模并不容易,主要取决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转移土地上的农民的能力和速度。“我们应该正确认识,适度规模经营不是单一要素的规模,而是综合要素的规模。除了土地规模之外,农业机械化率,也就是接受社会化服务的规模,同样是一个重要指标。”张松梅说,接受社会化服务的规模,与土地规模化经营是一个硬币的两面,都是用最少的人种最多的地,并产生最高的收益。

“深化农村改革,要好好考虑农村人、钱、土地三方面改革的问题。特别是土地改革,能够推动城乡之间要素双向流动起来,提高农村发展的活力。”李树超认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至关重要。要吸引一批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才留在农村,把从农村走出去的具备一定素质的人才吸引回农村创业,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解决好带头人问题。“我们要把解决人的问题作为长远发展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把握住乡村振兴的关键。”

相关阅读:
2020北京大运河文化节开幕 八大板块39项主题活动 @新闻工作者 牢记习近平嘱托奋进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