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秋冬季大气如何治理?京津冀今年设新目标
新京报快讯(记者邓琦)今年秋冬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治理目标首次分为两个阶段,今年10-12月,该区域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63微克/立方米以内,各城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平均控制在5天以内;2021年1-3月,区域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86微克/立方米以内,各城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平均控制在12天以内。其中,北京前一阶段PM2.5控制目标为45微克/立方米,后一阶段该目标为54。
生态环境部官网11月3日显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正式印发,为今年秋冬季重点区域大气治理给出路线图。2017年,我国首次针对京津冀区域秋冬季制定大气治理攻坚行动方案,2020-2021年秋冬季是第4个攻坚季。
大气治理目标首次分“两步走”
方案提出,按照巩固成果、稳中求进的原则,充分考虑2020年一季度空气质量的疫情影响,将2020-2021年秋冬季目标设置为两个阶段,根据2019年一季度和四季度污染水平,分类确定各城市的PM2.5浓度和重污染天数控制目标,按照污染程度分为6档,PM2.5浓度每档相差1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每档相差2天,对“十三五”目标完成进度滞后的城市进一步提高要求。
2020年10-12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63微克/立方米以内,各城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平均控制在5天以内;汾渭平原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62微克/立方米以内,各城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平均控制在5天以内。
2021年1-3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86微克/立方米以内,各城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平均控制在12天以内;汾渭平原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90微克/立方米以内,各城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平均控制在13天以内。
其中,北京市今年10-12月PM2.5浓度控制目标为45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控制目标为1天。明年1-3月,北京市PM2.5浓度控制目标为54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控制目标为5天。
记者梳理发现,今年10-12月对区域内各城市PM2.5污染物浓度和重污染天数控制目标要求较严,例如石家庄市第一阶段PM2.5控制目标为64,重污染控制天数为6天,第二阶段为104,重污染控制天数为18天。
A类企业重污染期间可自主减排
跟去年秋冬季一样,今年秋冬季继续全面推进绩效分级差异化管控,鼓励环保绩效水平高的“先进”企业,鞭策环保绩效水平低的“后进”企业,提升环保基础工作整体水平。
方案提出,对39个重点行业,绩效分级按《技术指南》有关指标严格执行,原则上,评为A级和引领性的企业,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可自主采取减排措施;评为B级及以下和非引领性的企业,应严格落实《技术指南》中不同预警级别各绩效等级对应的减排措施要求。
对国家未明确实施绩效分级的行业,各省(市)生态环境部门可根据本地环境空气质量改善需求、工业污染特征、行业污染治理水平等具体情况,自行制定统一的绩效分级标准,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实施差异化减排措施。
2019年7月26日,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夯实应急减排措施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了绩效分级、差异化管控。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曾解释,生态环境部坚持绩效分级、差异化管控,细化重点行业绩效分级标准,使应急减排措施更加精细化、科学化,最大限度减少重污染天气对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的影响。原则上,A级企业从生产工艺到污染治理水平上,基本属于国家一流、行业带头水平,是同行业企业升级改造的范例。A级企业及保障、豁免类企业在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将免除停限产措施、减少监督检查频次,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优先保障清洁取暖与温暖过冬
针对今年秋冬季采暖保障,方案提出,2020年采暖季前,在保障能源供应的前提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基本完成平原地区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基本建成无散煤区。
在山区等暂不具备清洁能源替代条件的地区,允许使用“洁净煤+节能环保炉具”“生物质成型燃料+专用炉具”等方式取暖。因疫情防控导致改造工程滞后的地区,应抓紧谋划,科学统筹施工计划,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力争完成既定任务目标。2020年新改造尚未得到一个采暖季运行检验的,不得拆除原有燃煤取暖设施。
另外,将优化天然气使用方向,采暖期新增天然气重点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倾斜,优先保障清洁取暖与温暖过冬。
大气攻坚任务落实不力等将纳入中央环保督察
方案明确,今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重点攻坚任务落实不力、环境问题突出,且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恶化的地区,将被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范畴。结合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重点督察地方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不作为、慢作为以及“一刀切”等乱作为,甚至失职失责等问题,对问题严重的地区视情开展点穴式、机动式专项督察。
另外,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办公室定期调度各地重点任务进展情况。秋冬季期间,生态环境部每月通报各地空气质量改善情况和降尘量监测结果;对每季度空气质量改善幅度达不到目标任务或重点任务进展缓慢或空气质量指数(AQI)持续“爆表”的城市,下发预警通知函。
对未能完成终期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任务或重点任务进展缓慢的城市,公开约谈政府主要负责人。发现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考核结果直接认定为不合格,并依法依纪追究责任。
背景
秋冬季污染物排放量可能出现反弹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日前表示,今年秋冬季大气治理将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重污染天气,保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
2020-2021年秋冬季是第4个攻坚季,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十三五”规划和打赢蓝天保卫战圆满收官。2019年秋冬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较2016年同期下降33%,重污染天数下降52%。尽管秋冬季攻坚取得积极成效,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仍是全国PM2.5浓度最高的区域,秋冬季PM2.5平均浓度是其他季节的2倍左右,重污染天数占全年95%以上。
2020年年初疫情防控期间,北京及周边地区出现两次重污染过程,公众反映强烈。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企业加快复工复产,许多因疫情影响受抑制的产能和产量短时间内集中快速增长,秋冬季污染物排放量可能出现反弹,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压力增大,部分地区存在完不成“十三五”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的风险。
刘友宾指出,近年来,全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出现了稳中向好的趋势,但大气治理成效仍不稳固,特别是进入秋冬季以来,“2+26”城市近期再次出现了污染过程,虽然总体污染程度和范围影响相比往年都有所降低,但也是一次警醒。
他表示,今年秋冬季将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做到时间、区域、对象、问题、措施五个精准,实施企业绩效分级分类管控,强化联防联控,立足于抓好已出台的政策措施落实,防止层层加码。坚持问题导向,压实部门和地方责任,加大帮扶力度,实现打赢蓝天保卫战圆满收官,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蓝天白云。
新京报记者邓琦
编辑白爽校对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