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脱贫攻坚今胜昔”之龙岩篇

原标题:“脱贫攻坚今胜昔”之龙岩篇

来源:福建省纪委监委网站

【编者按】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福建广大干部群众发扬滴水穿石精神,攻坚克难、久久为功,目前,全省现行标准下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20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摘帽,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退出。

昔日羊肠小道,如今修建成盘山的康庄大道;昔日破旧土坯房,如今翻盖成青瓦白墙的“新厝”;昔日远近闻名的穷村,如今蜕变成风景宜人的生态文明村……这些年,从政策扶贫到产业扶贫,从“输血”到“造血”,许多贫困村不仅“留住”了绿水青山,也“收获”了金山银山;许多贫困群众稳步摆脱贫困,走向美好幸福的生活。

福建省纪委监委网站将陆续推出“脱贫攻坚今胜昔”系列镜头,通过新旧照片对比,记录脱贫过程,见证攻坚故事,反映时代变迁——

上图为上世纪80年代初的武平县城,下图为如今宜居宜业的生态文明城市。

上图为上世纪80年代初的武平县城,下图为如今宜居宜业的生态文明城市。

上图为上世纪80年代初的武平县城,下图为如今宜居宜业的生态文明城市。

“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曾是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找准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的结合点和突破口,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高颜值”、经济发展“高素质”和脱贫攻坚“高水平”融合发展、协同并进的“武平路径”,顺利实现脱贫“摘帽”,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增强。

上图为搬迁前落后偏僻的书岭村,下图为搬迁后山环水绕的新农村。

上图为搬迁前落后偏僻的书岭村,下图为搬迁后山环水绕的新农村。

上图为搬迁前落后偏僻的书岭村,下图为搬迁后山环水绕的新农村。

永定区书岭村于2000年整村从峰市镇搬迁至城郊镇,得益于库区移民扶持政策的实施,曾经的水库移民贫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了山环水绕、如诗如画的生态村。

上图为过去贫穷荒凉的“难坑”村,下图为如今生机盎然的南坑村。

上图为过去贫穷荒凉的“难坑”村,下图为如今生机盎然的南坑村。

上图为过去贫穷荒凉的“难坑”村,下图为如今生机盎然的南坑村。

长汀县策武镇南坑村过去因水土大量流失,整村岩石裸露、荒山连片、土地贫瘠,百姓生活艰难,被称为“难坑”。近年来经过不懈奋斗,该村建成4000余亩的银杏生态园,治理水土流失近8000亩,实现了从“荒山——绿洲——美丽家园”的嬗变。

上图为实施小城镇建设前的白沙村,下图为实施小城镇建设后的白沙村新貌。

上图为实施小城镇建设前的白沙村,下图为实施小城镇建设后的白沙村新貌。

上图为实施小城镇建设前的白沙村,下图为实施小城镇建设后的白沙村新貌。

新罗区白沙镇白沙村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小城镇建设项目,打造“一溪绿水、两岸新村、山环水抱、四通八达”绿色生态宜居环境,不仅为白沙旅游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更给足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底气”。

上图为发展白莲种植激励性产业扶贫前的荒地,下图为美景如画的荷塘。

上图为发展白莲种植激励性产业扶贫前的荒地,下图为美景如画的荷塘。

上图为发展白莲种植激励性产业扶贫前的荒地,下图为美景如画的荷塘。

连城县庙前镇通过“政府搭台+合作社补台+贫困户唱戏”的模式,统筹资金委托合作社向贫困户免费提供生产资料和技术培训,实现“造血式”扶贫,让“扶贫莲”成为“致富莲”。

上图为脱贫前留地洋村的落后面貌,下图为脱贫后留地洋村的崭新面貌。

上图为脱贫前留地洋村的落后面貌,下图为脱贫后留地洋村的崭新面貌。

上图为脱贫前留地洋村的落后面貌,下图为脱贫后留地洋村的崭新面貌。

漳平市吾祠乡留地洋村原是省定贫困村,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落后。近年来,在党和国家扶贫政策支持下,该村积极开展生态产业示范点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环境美了,生活好了,百姓乐了!

(龙岩市纪委监委)

相关阅读:
贵州全面启动“脱贫攻坚故事”征集整理记录传播工作 副省长朱从玖会见芬兰驻沪总领事何朗明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