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与环境相生与“匠人”比肩!围观——青岛理工学子营造的“微环境”
来源:青岛理工大学
近日,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2018级营造实验成果展落地,秋日的阳光里,树影与木色的交错间,一个个“微环境”生成,生动而充满趣味的意境营造,增添了别致的校园风景;一卯一钉间,展现着学生建造中对“匠人精神”的追逐。
10月25日,营造实验展评在建筑馆一楼平台举行。学院郝赤彪教授,建筑学专业教师王少飞、毕胜、程然等以及建筑学专业2018级全体同学参加。王少飞简单介绍开展营造实验的意义,并对本次的营造实验作品给予肯定。郝赤彪表示,营造实验是一个好的开端,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统筹协调能力。在教育模式创新方面,郝赤彪就教育模式的实践化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他提到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增加一些在实验室动手制作的课程和机会,做到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最后,与会老师着重介绍了材质的应用以及空间的构成给人的视觉冲击,为每一件营造实验作品打分并给予评价和建议。
营造实验课程作为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建筑学专业的设计实践课程,是学院“实践育人”体系推进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通过“设计—营造—检验”这一完整的实践教学流程,使学生在真实的营造过程中了解设计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们的创造能力与设计深化能力。
《半月方亭》
作品《半月方亭》采用方与圆的嵌套交织,半月门与屏风的结合,流沙与方木的渗透,创造出一个可以停留休憩、引人进入交流、有丰富的流线、具有趣味性、有遮阳挡雨功能的空间。整体建筑营造古典的氛围,让进入的人可以安静下来去思考、放空。该作品大到整体意象,小到材料选择,都围绕着静谧的氛围去做。记录休憩时间的沙漏,引人绘画的沙盘,可以跨越穿行的半月门屏风,提供停留空间的方亭……
《声浪》
作品《声浪》巧妙地运用吉他构件的节奏感和帐篷状网架的形体感,意图给人以流浪旅人肆意而且自由的感触,侧壁使用了木板围合却不全封死,留出空间使内部和外部具有交互感,形成舞台空间;左侧由钢索串联的废旧木方形成虚墙,则是利用了其他各组剩余的废木料,表达了对于环保的理念的追求;几处采用烧杉板工艺,将浅米黄色的木料烧灼成棕褐色的木板,与黑色隆起的钢架共同营造了温暖厚重之感。
《流屏书屋》
作品《流屏书屋》的匠心独具也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几乎全透的屏扇代替了传统的书架,书本就好像飞在空中,随风流转,轻松趣味。细格栅带来半通透的感觉,使得景色更好的渗透进来,建筑在环境中模糊甚至消失。阳光板材质的屋顶进一步提升建筑的轻盈感,通过中间的圆洞延伸了建筑内部的空间感,使得人的心理自然的向上。而转动的屏扇增添了建筑与人的互动,趣味解压。
《堂风·唐韵》
作品《堂风·唐韵》采用鲁班桥节点的基本原理,形态上结合六边形与正方形,营造唐代方形山墙加坡项的古建筑形态,六边形的叠加抽象为中国古典国林月光门,通过丝杆和斜撑连接,在具有较强稳定性的同时兼顾通风与遮阳的功能。选址在园中轴线,具有良好对称景观和框景作用。
《旋叠》
作品《旋叠》一长方体为原型,将长方体上下左右贯通,延中轴扭转,挖去形体一角,融入场地原有石凳,构筑物的曲线和扭转与花园草地弧形相呼应,使得人的体验更加丰富。
《浮巢》
作品《浮巢》意在打造一个漂浮于自然之间,渗透却又保持私密的有机体,以此来全是周围的景观,同时为师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场所,张拉结构形成的空间三角,赋予其贴近自然的内核与场域,表达无穷的意趣。
《留影》
作品《留影》的设计概念来源于建院的标志图绘,通过进一步创新,将二维图形变化为三维可用空间,造型上采用虚实结合,设置大量灰空间,增加立面的建构感,使其成为一个象征性的场所。
《水字切》
作品《水字切》的取自“无风起浪”,形体如横着迎浪劈去,为人们切出一片海浪下的休憩空间,平坦宽广的椅面能令人安静下来享受凝固时光,富有动感的形体能让人感受海浪力量为止振奋,整个空间的营造正如水字内涵可静可动。
《节节攀升》
作品《节节攀升》的关键节点使用了鲁班桥中的自承式结构,结构的稳定性是依靠桥梁自身结构间的压力和摩擦力来维持的,而且承受的压力越大,桥越稳固。该设计通过结构的不断重复与堆积,形成了具有一定围合感的休憩空间的设计。并且希望鲁班桥的自承式结构可以给迷茫、无助的人们一些启发与帮助,在压力之下变得愈发强大。
《光遇》
作品《光遇》旨在提供一个与光相遇的场所,在光下休息,近距离触摸光线,静静的感受光线的流淌。,设计与场地原有的路灯相匹配,将夜晚的光引入建筑内部。当风吹拂过渔线,形成丰富的光影变化。
《方寸之间》
“方寸之间,自有天地;位置之中,自由角色。每个人都有一片天地,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角色”。方寸虽小,却也包容万象,作品《方寸之间》就是提供了这样一个交流场所。大学生应该走出教室,感受外界的美好,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接触互动中,才能有所进步,感受这方寸之间的天地乾坤。
《森之教堂》
作品《森之教堂》坐落在树荫小径中,绿意环绕,教堂十字正对巨大的树木,引导人们进入。两侧的木板相互垂直,通过空间围合的疏密对比形成具有导向性的半围合空间。阳光斜射,穿透彩色的玻璃,带来丰富的光影体验,希望能为人们提供可以进行一定主题活动的场所。
本次营造实验的主题结合社会疫情形势,确定为在校园中营造一个供师生少数几人休息、交流的场所,完成从概念设计到原型制作的全设计周期。从局部到整体,从细节到宏观,同学们数周的付出凝聚成一个个精致的方案成果,令路过的人驻足观望,流连其中。
对于同学们来说,营造实验课程不仅是专业技能的提升课,更是他们生活中的一堂思政课,动手过程中的合作、互助精神,营建过程中对每一个数据的执着,每一个角度的挑剔的认真严谨,都是对他们性格与思想的锤炼,有情怀又有态度,新时代的匠人精神深植于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