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北京104座地铁站年底率先配齐AED

原标题:北京104座地铁站年底率先配齐AED

北京104座地铁站年底率先配齐AED

北京104座地铁站年底率先配齐AED

AED是一种能够自动识别异常心律并给予电击除颤的急救设备,抢救心跳骤停患者的成功率远高于徒手心肺复苏。昨日,北京市启动轨道交通车站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工作。今年底将完成7条线路104座车站AED配置,2022年底前,北京市所有轨道交通车站将实现AED设备全覆盖,一线站务人员培训取证率达80%以上。

新京报讯记者从北京市交通委和北京市卫健委获悉,昨日,北京市启动轨道交通车站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工作。目前,北京轨道交通全路网共有1700余人取得AED急救证书。2022年底前将实现一线站务人员培训取证率达80%以上。

地铁站AED配置分三阶段推进

据了解,本次AED设备安装工作将分步推进,以每站1台AED设备的配置标准,分三阶段有序实施。2020年底前,完成地铁1号线、2号线、13号线、4号线、大兴线、大兴机场线、燕房线等7条线路104座车站的AED配置工作;2021年底前,完成地铁5号线、6号线、7号线、8号线、9号线、10号线、首都机场线、八通线、14号线、16号线等10条线路229座车站的AED配置工作,实现设备覆盖率达84%。

2022年底前,完成地铁15号线、昌平线、亦庄线、房山线、S1线剩余5条线路65座车站的AED配置工作,实现全市轨道交通路网地铁车站的AED全覆盖。2020至2022年新开通线路将同步配置AED设备。同时,同步开展AED专业技能培训、应急急救宣传等工作,2022年底前,实现一线站务人员培训取证率达80%以上。

每班组至少2人具备AED急救资质

据介绍,为进一步提高地铁车站急救水平,加强应急救助的能力,北京市交通部门一直积极推进地铁车站AED设备安装工作,同步组织开展方案制定、人员培训等具体工作,持续推进在地铁车站配置AED设备事宜。

自2006年起,市地铁运营企业就组织一线站务人员参加北京市急救中心、市红十字会进行的急救员培训,取得初级急救员证书的人员定期复训(每三年),保证急救技能水平;同时,将急救员培训纳入新入职站务人员培训内容。自2019年起,地铁运营企业与市急救中心、市红十字会建立培训机制,地铁员工开始进行AED培训取证工作。

目前,全路网共有1700余人取得AED急救证书,配置AED的车站每个班组至少2人具备AED急救资质,并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紧急处理。下一步,将在现有培训人员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培训取证人员力量,重点强化心肺复苏及AED实操技能,切实保障广大乘客的出行安全。

AED设备将纳入信息系统

为确保AED设备的及时、有效使用,各地铁车站的AED设备均放置于车站显著位置,并设有明显的指引标识。AED上张贴使用说明,方便使用者按照流程使用。同时,地铁运营企业编制了轨道交通AED设备使用管理办法,并会同厂商共同细化AED设备日常管理、检查维护、使用流程等具体事项,确保AED设备保持良好状态并在乘客意外事件救助中发挥作用。

除增配设备,这些AED设备将会纳入信息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与院前急救指挥调度体系的联通,急救调度中心可全面掌握全市所有AED设备的定位及状态,下一步将汇总火车站、地铁站、交通枢纽、公园等公共场所所有AED设备的联网信息,形成全市范围内的AED地图,便于市民第一时间获悉周边AED设备的位置及是否可用,切实保障广大市民的生命安全。

■关注

人员培训后实施抢救效率更高

AED是一种能够自动识别异常心律并给予电击除颤的急救设备,抢救心跳骤停患者的成功率远高于徒手心肺复苏。其最大特点是使用者无需具备专业背景,在接受一定时间的培训后,操作者即可使用该“救命神器”。

今年6月16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要求推动本市火车站、地铁站、交通枢纽、长途客运站、公园、景区、大型商场、体育场馆、社区等公共场所按标准配置AED等急救设施设备。

昨日,在地铁1号线西单站,北京急救中心培训中心主任陈志现场为记者讲解并展示了AED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在陈志进行演示的过程中,AED设备一直在进行语音提示。“AED设备的使用非常简单,主要就是四个步骤,有的设备还有语音提示,按照提示进行操作即可。”

“理论上,谁都可以使用AED,没有资质的门槛,当然我们推荐经过培训的人员进行使用。”陈志介绍,这些AED设备都会放置在有工作人员值守的区域旁,目前已开展对地铁工作人员的急救培训,由经过培训的人员实施抢救,效率会更高。陈志建议,遇到突发情况时,市民首先要迅速拨打急救电话,然后立即通知地铁的工作人员,由他们启动相应的急救程序。

据介绍,下一步,地铁站等公共场所内的AED设备都将在“北京120平台”内进行定位,未来还会实现当市民拨打急救电话后,如果这个公共场所内有AED设备,调度人员在完成派车等操作后,还将告知AED设备位置。“到今天为止,北京地铁内已经有5台AED设备进入了联网,工作人员在指挥调度平台上能随时查询到,未来随着设备的进一步增加,陆续还会进一步完善。”

自愿紧急救助造成损害可免责

记者了解到,心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及时、正确地使用AED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救助,将有效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目前,我国在推广普及AED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体配置率并不高。社会对AED的认知水平还不高,不会使用、不敢使用、怕施救不当担责的情况普遍存在。

对于参与施救后的担责问题,有关部门也进行了说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通过法律保障免除善意救助者的民事责任,让事发现场的目击者实施紧急救助行为时无后顾之忧。

北京市人大代表孟令悦曾在接受采访时提出,虽然急救免责相关法规已出台,但公众认知度不高,很多人拿着急救设备不敢用,担心担责。法律法规要让更多人知道,救人是不用担责的。“除完善立法、保护抢救实施者权益,对抢救实施者予以免责保护,也建议设立相关奖励机制,在适当的情况下奖励抢救实施者,鼓励培养全民主动的互助意识。”

为让更多的市民朋友掌握急救的基本技能,北京市相关部门将继续加强社会公众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培训,并进一步细化完善法律法规。北京市有关部门也呼吁具备急救知识的乘客,在紧急事件处置过程中,积极参与公共场所急救服务,并积极配合地铁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开展工作。

新京报记者裴剑飞

责任编辑:郑亚鹏 SN238

相关阅读:
美媒:巴基斯坦大片为何登陆中国 北京去年个税减免超764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