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学术西大|细究物理奥秘,一展智性哲思
来源:西南大学
2020年第182期总第1292期
硅烯纳米带的拓扑、磁性相变和输运研究
报告人:谢航研究员
报告时间:2020年10月28日(星期三)上午10:30
报告地点:物理学院小阶梯教室
主办单位:校科协、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报告人简介:
谢航,重庆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本科、硕士均毕业于复旦大学(1997-2004),在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取得博士学位(2004-2008),曾两次到香港科技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纳米及介观体系的量子输运以及其电学,磁学和光学性质;以及溶液中的分子聚集现象。研究成果包括:用Hubbard模型等研究了石墨烯、硅烯中的自旋密度波和磁性,拓扑相变;发展了一套基于非平衡格林函数理论的含时量子输运方法,并应用于分子和纳米线等大体系的第一性计算;建立了一套针对任意二维电子气的量子输运的计算方法,并研究了热涨落的隧穿和磁场下的量子干涉现象;另外对分形光子晶体,溶液中的疏水作用和胶束-囊泡的自组装等也有研究。
报告摘要:
在二维材料中,自旋轨道相互作用(SOI)可导致量子自旋霍尔效应;而对于锯齿型纳米带结构,库伦排斥作用通常导致边缘自旋极化和能隙的打开。报告将介绍在不同的系统参数或外场下,硅烯型纳米带中的SOI效应和库伦排斥效应存在着竞争关系。当纳米带宽度或SOI效应超过某个阈值时,系统会发生拓扑和磁性相变,从能带绝缘体转变为拓扑绝缘体,此时SOI占主要作用。而在库伦排斥作用占主导时,体系以磁学序为主。这项研究协调了目前硅烯研究中的两种模型,澄清了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
古希腊的哲学治疗(两江应用哲学论坛)
时间:2020年10月28日15:00
地点:中心图书馆15楼多功能厅
主讲人:陈嘉映教授
主办单位:国家治理学院
主讲人简介:
陈嘉映,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哲学系。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研究领域是现代西方哲学,包括现象学(尤其是海德格尔哲学)、分析哲学(尤其是维特根斯坦哲学)、科学与哲学、伦理学等。
著有《海德格尔哲学概论》、《哲学•科学•常识》、《说理》、《简明语言哲学》、《何为良好生活》,以及《从感觉开始》、《走出唯一真理观》等文集。翻译或主译有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维特根斯坦读本》、万德勒的《哲学中的语言学》、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西方大观念》、J.奥斯汀的《感觉与可感物》、伯纳德•威廉姆斯的《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等。
新文科建设的理念、路径和行动(国家治理学院新文科建设论坛)
报告时间:2020年10月28日下午3点
报告地点:田家炳八楼涵慧厅
主办:国家治理学院
承办:国家治理学院新文科建设办公室
报告人简介:
张学立,哲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贵州省社科联副主席,《贵州社会科学》杂志主编,贵州民族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教育部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中国逻辑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贵州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委员。贵州省核心专家,贵州省高校“黔灵学者”,贵州省社科智库名家,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贵州省高校省级教学名师。
作为首席专家或子课题负责人,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2项,主持部省共建“多彩贵州”文化协同创新中心,出版著作、教材18部,发表论文80篇,有多项资政成果被地方党委、政府采纳,获国家和省部级荣誉及奖励15项。
字词观史:从陈寅恪“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说起
时间:2020年10月30日19:00-21:00
地点:线上
主讲人:侯旭东(清华大学)
主讲人简介:
侯旭东,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导,国务院第七届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中国史组)成员。主要从事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及早期国家形态与运行机制研究。
讲座简介:
陈寅恪1936年4月给沈兼士回信评论沈氏《“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一文时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既是对沈文的称许,亦提示了一种由字/词观察历史的途径。当时深受西方语言学影响,强调“语音中心主义”,应和与追随者不多。今天随着再思汉语与汉字关系,汉语常用词研究的推进,以及史学研究的不断开掘,重温陈寅恪此语,开展结合一般使用者、使用场合的关键字词研究,不止是关心演变,亦分析延续,循字见人,由词观史,有望成为史学研究的一条可能进路。
世界艺术的交汇与比较美学的产生
主讲人:代迅教授
主持人:寇鹏程教授
时间:2020年10月30日(星期五)晚上7:00
地点:第7教学楼103教室
主办单位:教务处
主讲人简介:
代迅,厦门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文艺学学科带头人。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兼客座研究员,重庆市美学专业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国中外文论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美学学会创会会长,欧洲Culture and Philosophy杂志编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多次赴美、法、日等国进行国际学术交流。
主讲内容:
人类的审美活动由来已久。古代各个民族基本隔绝,跨文化的艺术和审美交流困难。地理大发现和交通运输的改善,为西方艺术与非西方艺术的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艺术史。美学学科经历了从诞生到国际化的进程。从整体上观察世界艺术、在广阔的范围内对人类艺术进行归纳的比较美学应运而生。以东西方比较美学为主要内涵的跨文明比较美学研究,已经无可争辩地成为国际主流学界广泛接受的研究范式,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青春缙云网络文化工作室出品
整理:刘肖娜李瑞洁唐雯玲黄灵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