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际口吃日丨用耐心、倾听和鼓励帮助儿童远离口吃
当家长发现孩子说话重复、拖音、卡顿、音律不规则等问题时,就要引起重视了,这可能是口吃的前兆。10月22日是国际口吃日。“严格意义上来讲,只要会说话的儿童,都有口吃的可能。”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刘玉清提醒,一旦孩子出现口吃,家长切勿过分斥责,应用耐心、倾听和鼓励,帮助他们远离尴尬的口吃。
儿童出现口吃前后会有一些躯体症状
“儿童口吃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暂时性口吃、良性口吃和永久性口吃。此外,发生口吃的类型与年龄阶段也有相关性。”刘玉清指出,暂时性口吃是2-3岁的儿童在语言发育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情形,基本上通过幼儿园的学习以及家长的引导能够自愈。
3-5岁儿童出现的口吃通常是良性口吃,需要家长耐心对其进行矫正,快则半年,慢则一两年,就会逐渐消失。“家长、老师过分纠正以及同学嘲笑,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心理问题,导致其从良性口吃变为永久性口吃。”刘玉清强调。
5-8岁儿童以及8岁后儿童出现的口吃,是一种特殊的固定形态的语言存在形式。该阶段儿童出现口吃矫正起来相对比较困难,需要专业的人员和机构进行矫正。
刘玉清介绍,儿童在出现口吃症状之前、之后或伴随期间,往往伴随出现一些躯体症状,如点头、眨眼、面部抽动、多动等,亦有儿童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急躁,肢体动作较多,容易与小朋友发生冲突,甚至出现尿裤子、尿床等现象。
耐心、倾听和鼓励的效果远好于斥责
刘玉清认为,儿童如果出现口吃,应分阶段进行矫正。“对于暂时性口吃的儿童,家长应耐心教育孩子不要模仿口吃的人,告知其模仿他人讲话是一种不礼貌的表现;不要过分关注儿童的口吃情况,可对其进行适当提示、引导,转移其注意力并鼓励孩子正确表达自己;对于5岁后出现口吃的儿童,家长应与老师保持态度一致,当其说话不流利时应予以鼓励,不要对其过度斥责。”刘玉清解释道。
刘玉清建议,家长可以蹲下来,注视着儿童的眼睛,仔细询问儿童想要表达的内容,如果确实表达不出,家长可以代替儿童进行表达,帮助其度过困难,避免儿童出现尴尬或产生逆反心理。
此外,刘玉清提醒,家长可通过带领儿童唱儿歌的方式,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及其说话的流畅度。对于已经形成心理障碍的儿童,家长应及时带其求助专业的心理健康门诊,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以及进行相关发音训练。
【推拿小妙招】
刘玉清介绍,根据小儿口吃的核心症状、伴随症状及心理情况,可以采用“燮理脏腑阴阳,安神益智”的小儿推拿手法来配合治疗。
校对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