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京西王佐镇稻香飘 北京六城区内最大稻田今日开镰

原标题:京西王佐镇稻香飘北京六城区内最大稻田今日开镰

新京报讯(记者田杰雄王巍王颖)10月18日,时隔一百五十多天,在北京西南边的丰台区王佐镇佃起村,城六区内最大稻田迎来了开镰节。新京报记者获悉,今年王佐佃起村时隔40年再种水稻,水稻收成好于预期,预计明年佃起村的水稻种植面积将进一步增加。

丰台区王佐镇佃起村,今天迎来了开镰节。新京报记者王巍摄

丰台区王佐镇佃起村,今天迎来了开镰节。新京报记者王巍摄

现如今的王佐镇佃起中心村由南岗洼、水牛坊、佃起村三村合并而成。养水牛、种水稻,是村里百年传统。

开镰节现场。新京报记者王巍摄

开镰节现场。新京报记者王巍摄

现如今住在南岗洼一代的村民,仍不忘旧时关于“南岗洼三宝”的歌谣:曲曲菜,芦根草,夜里睡觉蛤蟆吵。为什么青蛙的叫声也被当成宝?村民说,有蛙鸣的地方就有粮食,这也正应了几分辛弃疾“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意思。

10月18日,时隔一百五十多天,丰台区王佐镇佃起村迎来了城六区内最大稻田的开镰节。新京报记者王巍拍摄并制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高楼拔地而起,佃起村务农的村民越来越少,需靠人力插秧种植的水稻,也因为老人们日渐难弯下的腰背,而停止了种植。直至今年春天,为了延续村民们的念想与乡愁,佃起村的60亩水稻便开始复耕。

时隔40年,佃起村的水稻还能种的好吗?“比预期的好多了,更比我们年轻的时候种的水稻品质高多了。”

今日开镰现场,有已经年到花甲、古稀岁数的村民特意赶到田间地头,只为再亲手收一镰家乡的水稻。

不少上了岁数的村民到田间地头收割水稻。新京报记者王巍摄

不少上了岁数的村民到田间地头收割水稻。新京报记者王巍摄

不少上了岁数的村民到田间地头收割水稻。新京报记者王巍摄

家长带着孩子收割水稻体验农耕文化。新京报记者王巍摄

家长带着孩子收割水稻体验农耕文化。新京报记者王巍摄

不少市民前来体验收割水稻的乐趣。新京报记者王巍摄

不少市民前来体验收割水稻的乐趣。新京报记者王巍摄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开镰现场,除了有追忆乡愁的老年人,也不乏许多小朋友。

开镰节上,小朋友感受了一把丰收的喜悦。新京报记者王颖摄

开镰节上,小朋友感受了一把丰收的喜悦。新京报记者王颖摄

开镰节上,小朋友感受了一把丰收的喜悦。新京报记者王颖摄

开镰节上,小朋友感受了一把丰收的喜悦。新京报记者王颖摄

小朋友闻稻香。新京报记者王颖摄

小朋友闻稻香。新京报记者王颖摄

家长刘女士对记者讲述,带孩子来看开镰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科普,“主要想让他看看,每天都会吃的大米原本是什么样子的。他们这一代人生活在城市里,距离田间太远了,也想借这个机会带他亲近农业和自然。”

新京报记者田杰雄摄影王巍王颖

编辑唐峥校对李世辉

相关阅读:
香港海关检获2000万港元疑似液态可卡因,3人被捕 2020财年财政赤字创历史新高 美国会爆发财政危机吗